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英语反语

时间:2022-07-26 11:21:24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英语反语

摘要: 在传统的语言研究中,反语一直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开阔了反语研究的视野。本文结合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的例证分析阐述如何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解读反语,力证关联理论对反语的强大阐释力。

关键词: 关联理论英语反语 解读

一、引言

反语(irony)是一种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达到讽刺、幽默等效果的言语行为,为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反语这一语言现象错综复杂,要真正理解其本质并不容易。吕煦把反语定义为“故意使用与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吕煦,2004:213)[1]。在Random House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中,“irony”一词的注释是:“the use of words to convey a meaning that is the opposite of their literal or actual meaning.”(Dalgish,1997:696)[2]指人们通过言语表达与其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即说反话。反语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在言语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运用、识别反语是人与人之间顺利交际的前提。相反,对反语解读的偏差则可能直接导致交际失败。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反语都因其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及艺术魅力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青睐。如今,反语研究已经从单一的修辞视角拓展到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国内外学者开始将反语研究与相关语用学理论结合起来,尝试从新的视角描述、阐释反语,以更全面地理解反语的本质。其中,Grice、Searle的反语经典论,Leech的反语原则,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都对反语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实例,力证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解读反语的合理性。

二、关联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认知科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他们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交际中话语的关联性是交际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寻找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Sperber和Wilson将交际看成一个涉及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过程,提出了以关联性为依据处理话语及认知事物的明示―推理模式,即受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寻找最佳关联。具体地说,“明示”指说话人用话语方式把自己的某种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推理”是受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推理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即在现有语境中加入能够使话语具有关联性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话语作出具有关联性的理解,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Sperber&Wilson,1986/1995:50―54)[3]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Sperber&Wilson提出了反语回应论。回应涉及直接和延后回应,也包括对想法、观点的回应,如回应说话人的思想、见解或回应说话人的某种期待等。反语回应论打破了修辞、文学批评等传统的反语研究模式,解决了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为反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理据。

三、关联理论与反语解读

反语是一种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使用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对言语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吕煦,2004:218)[4]。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理论之一,对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解读反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反语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通过词汇、语法手段表达显而易见的反意,以达到迂回、委婉等效果。

例(1):

Marina:“I’m very creative,right?”

Violin:“Yes.You are very creative,indeed.I can relate it to several other objects rather than a drum at my first sight.”

这是“我”(Marina)向好友(Violin)展示手工制作的架子鼓时的一段对白。从对话得知,“我”非常期待Violin对“我”的手工作品予以肯定。然而,她表面上大赞“我”有创意,实则在说反话。基于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Violin通过重复“creative”一词及她补充的话语“I can relate it to several other objects rather than a drum at my first sight”(我乍一看就可以联想到除架子鼓外的好几件东西)回应“我”的期待,实则暗示她对“我”所谓的“创意”持的态度――否定。由此可见,该例是关联理论中的直接回应和即时回应。

反语言语行为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因此,它在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如在《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老友记》(Friends)、《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作品中,大量的情景会话涉及反语言语行为,将反讽艺术之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

Mrs.Bennet:“Design!Nonsense,how can you talk so!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may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and therefore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comes.”(打算!瞎扯,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不过,他兴许会看上她们中的哪一个呢,所以,他一来你就得去拜访他。)

Mr.Bennet:“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You and the girls may go,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Mr.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Austen,2007:6)[5](我看没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看就行了,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彬格莱先生倒可能先看中你呢。)

这是《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先生与太太在讨论是否去拜访彬格莱先生的一段对话。通过语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班纳特先生诙谐幽默的回答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按照社会普遍审美观,男士都喜欢外貌出众的女士,而班纳特太太身为中年妇女,姿色怎么可能美于其女儿,更别提博得年轻又多金的彬格莱先生的欢心了。毋庸置疑,班纳特先生的回应有悖于太太的期望。Jane Austen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使得班纳特先生诙谐风趣及其太太肤浅庸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例(3):

When the doctors came,they said 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of joy that kills.(Chopin,1894)[6](医生们来了,他们说她死于心脏病――是(看到丈夫生还)兴奋过度而亡。)

该例为美国短篇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医生们以为,是丈夫“死而复生”的喜悦给玛拉德夫人带来巨大刺激而致其心脏病发身亡。关联理论认为,正确认知事物就是要寻找关联,进行语用推理获取相关语境效果。在男权主义的社会背景下,玛拉德夫人应得的女性自由深受束缚。她一直极度渴望自由,不可能因为丈夫的突然出现致其兴奋至极而丧命。由此,读者不难推断,她丧命的真正原因在于极度失望及对未来生活的恐惧。

以上例证说明,关联理论对反语言语行为具有极大的阐释力。运用关联理论解读反语不仅对语言本身作了合理的解释,而且为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四、结语

本文从关联理论着手,以例证分析、阐释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解读方法,在促进交际的同时拓宽反语的研究视野。当然,要更全面地从认知视角诠释反语的本质与生成机制,我们需结合其他相关语用学理论,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反语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

参考文献:

[1][4]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Dalgish,G.M.Random House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Z].Beijing:FLTRP,1997.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5]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M].Beijing:FLP,2007.

[6]Chopin,K.“The Story of an Hour”,1894.Available:,2012-4-2.

本文为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1JD001)。

上一篇:大学校园中英文公示语的不规范翻译 下一篇:“扬眉吐气”学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