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中神奇的“期待效应”

时间:2022-07-26 11:19:39

家教中神奇的“期待效应”

主持人语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煞有介事地在一所小学给学生们做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写了一个名单交给老师,说名单上的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一再叮嘱老师不要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那份名单上的学生果然在智能增长方面比其他同学快,学习上进步显著,而且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和老师互动积极,关系融洽。而事实上,那份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真正促使名单上学生进步的力量,是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预测”,并深切期望这些孩子暴发潜力。这就是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待效应”。当今家教专家们普遍认为,只要我们对孩子充满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有可能转化为孩子自身的源动力和内驱力,从而使期待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期待、赞美、信任具有一种魔力,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发掘孩子的潜能,引领孩子的行为,促进孩子成长。

善用正向期待

(唐女士,机关干部)

我所理解的“期待效应”,就是凡事都对孩子心存美好的“幻想”,并随时随地将肯定、赞赏、信任等积极信息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我在教育女儿爱欣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这一点。我给女儿取名“爱欣”,与“爱心”谐音,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希望女儿富有爱心。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凡事我都抱着良好的预期,传递积极的信息。就说孩子吃饭这件事吧,爱欣原先吃饭挑食,不爱吃青菜,吃鸡蛋不吃蛋白,不喜欢吃菌类菜肴。不少家长对孩子挑食比较头疼,我也一样,但我从不在饭桌上为此训斥孩子,我会说一些鼓励的话:“爱欣拿筷子拿得真好。用筷子多夹点青菜吃就更好了。”“爱欣是个聪明的孩子,要是多吃点蘑菇就会变得更聪明,”每次我这样说的时候,她都会比平时表现好一点,即便是她不爱吃的东西,也会多少吃一点。家长们见面,难免会在一起议论孩子挑食的事,有的家长会很随意地说,我家孩子不爱吃青菜,或者说我家孩子吃饭可难了。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也这么说,我觉得这很不可取。比如,有一次我在幼儿园门口碰到一位小朋友的妈妈,跟我聊起孩子吃饭的问题时她问我:“你家孩子在家吃饭挑食吗?爱不爱吃青菜?”接着就叹口气说,“我家洋洋啊,吃饭可难了,一看碗里有青菜,不是挑出来就是哭闹,真让人发愁。”我留意了一下,爱欣很注意听我们说话,我便回答说:“我家爱欣吃饭挺香的,她知道多吃青菜对身体好,每次都会吃一些。”结果,那天吃晚饭时,爱欣主动吃了不少青菜。如果你总是说孩子不爱吃青菜、挑食,孩子接受这种消极的暗示多了,就强化了孩子“我不吃青菜”“我挑食”的自我定位,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很难改变的不良习惯。而我从积极方面去暗示,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变得爱吃青菜了。

生活方面是这样,学习方面也是如此。小的时候,一听到音乐,爱欣就会手舞足蹈。后来报兴趣班时,她要求报舞蹈班,可舞蹈老师目测了一下,跟我说爱欣的身体条件不太适合学舞蹈。但我觉得孩子有兴趣,就应该让她尝试,便坚持给女儿报了名。我没把老师的话告诉女儿,只是每次送她上课时,我都鼓励她,给她加油。练了没多久,爱欣便熟练掌握了下腰、倒立等基本动作,可练到“前桥”这个动作时却卡了壳。前桥又称前软翻,就是将前面学的动作连贯起来做,爱欣每次完成倒立,总是往前翻不过去,而是直接退回到起始动作。连续做了好几次都没成功,爱欣很受打击,再上课时便兴趣大减。我现场观察了一下,觉得她有能力完成这个动作,就是心理上有点害怕,怕翻过去摔跤,所以不敢放开胆子做。我认为。能不能练会这个动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孩子“我能行”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我鼓励女儿说:“爱欣前面练得那么好,老师和妈妈都相信你一定行!”我的鼓励加上老师的反复示范,女儿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了。我开心地马上抱起女儿亲了一下,说:“宝贝,你真棒!”很快,对女儿来说原本是弱项的这个动作成了她的强项,因为她自己练习时会主动给自己加压,老师要求做10个前桥动作,假如练习时她有一个没做好,就会重来,每次都要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她练习完了,我会给她积极的暗示:“宝贝进步很快哦!这样练习下去会越来越棒的!”后来女儿参加舞蹈考级。有评委忍不住夸赞她:“这孩子太棒了!看看这表情多好,动作多利索,太好了!”

你看,只要你心里期待和相信孩子什么都能做好,并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孩子的潜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弱项也能变成强项。

勿贴负面标签

(郑先生,公司技术人员)

记得有一次看教育专家孙云晓的访谈节目,他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能够说出孩子十个优点的家长是优秀家长,能够说出孩子五个优点的家长是良好家长,能够说出孩子三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说不出孩子一个优点的家长是不合格家长。我很惭愧。按照他的标准,我和妻子当时都是不合格家长,尤其是我妻子,说孩子的优点抓耳挠腮说不出两条,数落孩子的缺点一大箩筐:“你怎么这么笨啊!”“你这个孩子真没用!”“你就知道调皮捣蛋!”“你就会添乱!”说来也怪,我儿子灯灯在我眼里也渐渐变得一无是处了,不知道他天生就是这样的,还是被我妻子“说”成这样的,因此我经常责怪我妻子“乌鸦嘴”,叫她不要总是训斥孩子,别总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可我的建议不起作用,她说起孩子来还是口无遮拦,无所顾忌。不仅如此,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看孩子总是只看负面,不看正面,只看缺点,看不到优点,而且遇到点问题就爱往坏处想,往坏处分析。比如。灯灯学画画,刚开始老师教认颜色。灯灯分不清,尤其是相近的颜色。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小孩子可能就是没用心,没记住,可我妻子不这样看,说:“别的孩子怎么就记住了?你说这孩子是不是色盲啊?”进而又忧心忡忡地说,“这孩子学什么都不如别人,是不是我生灯灯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给他吸了氧,影响了他的智力?”我劝她:“别瞎想,孩子没问题也让你这乌鸦嘴给说出问题来了。”

整天被妈妈唠叨、指责,灯灯变得特别逆反。特别不听话。一比如他比较调皮,跟小朋友玩的时候有时会抢人家的玩具,或者推搡人家,妻子教训过他好多次,后来甚至变成了“例行公事”――只要从幼儿园接回儿子,先审问一番:“今天有没有打小朋友?”“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惹事?”如果儿子回答说“没有”,妻子随口就会说:“我不信,你能不惹事,太阳从西边出来。”结果孩子就由偶尔惹事变成了经常惹事,不是弄坏幼儿园的教具,就是咬伤小朋友的胳膊,或者把人家的机器人玩具“顺便”带回家……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不断告状。

再说学习方面吧,原来灯灯在

幼儿园上课的时候虽然注意力不够集中,但让他学什么,他或多或少还是愿意学的,遇上感兴趣的,他还能给你带来一点意外惊喜,可到了后来,他变得什么都不好好学了,上课的“任务”就是捣乱。他在幼儿园原来坐在第四排,因为上课捣乱,先是被调到了第二排,后来又被调到了第一排。即便坐到了老师的眼皮子底下,他还是招惹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刻也安静不下来,更别说好好听老师讲课了。

孩子的这种状况如何是好?又怎么改变妻子的管教方法呢?我特意去了家长学校听课并向专家请教。专家给我介绍了“期待效应”的家教理念,并且告诉我,“期待效应”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像我妻子这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做法,属于典型的负向“期待效应”,家长心里认定这个孩子调皮捣蛋、笨,孩子受到暗示。就会变成这个样子。一席话点醒“糊涂人”,我回家后反复跟妻子沟通,她也意识到了必须改变管教孩子的方法。我提议。先从“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开始。过了几天,妻子很欣喜地告诉我,她发现灯灯变懂事了,周末她加了夜班在家里睡觉,灯灯怕影响她休息,做事轻手轻脚的,比往常有进步。又过了一阵子,我也告诉妻子一个新发现:灯灯还是挺有想象力的!我让妻子看了灯灯画的一幅画《蜻蜒开会》,虽说蜻蜓画得不怎么像,但画面上有的蜻蜓窃窃私语,有的蜻蜒高声发言,真的很有创意。

就这样,在不断发现孩子优点和长处的过程中,妻子慢慢克服了“乌鸦嘴”的毛病,开始给儿子鼓励和肯定。如今。灯灯正朝着我们期待的好的方面转变。

用心假定美好

(杨教授,儿童心理学专家)

记得世界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曾说:“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而这种“期待效应”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影响巨大。他们正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很强。但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水平都较低,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也极易受到不良暗示和负面评价的影响。因此,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任、最重要的权威人士,对孩子的期待,或者说假定。会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影响孩子成长的轨迹。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有人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来概括“期待效应”,细琢磨这个概括真的比较贴切,现实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本来平平常常,但从小父母就认定他是聪明的、好学的、勇敢的,他真的就向着这个目标发展:而一个本来自信、聪明的孩子,老是听到父母说他“笨蛋”“不长进”“窝囊废”之类的话,他就真的慢慢变成了一个自卑、笨拙、平庸的孩子,因此,父母给孩子施以积极的:正面的、美好的期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々我觉得你可以在心里勾勒孩子的美好形象,也就是设想孩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管孩子暂时是什么样子,家长要经常想象你的孩子是聪明的、自信的、有创造力的、开朗活泼的、勇敢坚强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善良的、健康快乐的……然后不断地用语言去描述你为孩子设定的美好形象。提醒家长注意,你怎么对别人描述你的孩子、你怎么评价你的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对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你可以这样对别人描述你的孩子:“我们家孩子特别聪明,特别爱动脑筋”“我们家孩子很爱看书,知道的东西可多了”“我们家孩子动手能力很强,还能帮家务呢”……你也可以直接对你的孩子描述!“宝宝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宝宝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宝宝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通过这种设定和描述,你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就会在孩子的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时间长了就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定,切忌对孩子进行负面描述。有些家长总是习惯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孩子施以消极的影响,孩子就真的会不成器。

当然,对孩子美好的期望,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和描述的层面,还应通过你的启发和“诱导”,将这种期待变成孩子的自觉行动。比如。你设定孩子是开朗大方、善于与人交往的,可孩子在公众场合却比较胆小。怎么办呢?你可以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到麦当劳吃东西时,让他到服务台自己点餐,开始他可能比较胆怯,但经过你的鼓励以后如果他做了,你就要对他的大胆尝试进行肯定:“宝宝真棒,会自己点东西了。”他做一次,你就要肯定一次。这个品质就固定一次。再比如,你设定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但你的孩子偏偏不够自信,怎么办呢?我有一位朋友就做得不错,她引导女儿从朗诵开始增强自信。她女儿能歌善舞、兴趣广泛,尤其是讲故事和朗诵,很有感染力,但一上台表演就不够自信,紧张、怯场,她妈妈就从最简单的儿歌朗诵开始,增强她的自信。妈妈先让她参加集体朗诵,后参加双人朗诵。有人陪着上台,孩子胆子会大一点,人也放得开一点。再后来孩子就自自然然地一个人上台朗诵了,还在区里的少儿朗诵比赛中获了奖。自信心大大增强。

总之,你对孩子有着美好预期和设想,孩子就会一步步成长为你假定的那样的人,一个个期望,最终都能变成现实。这就是一个内在塑造的全过程,一个美妙的过程!你可以慢慢地体味,静静地收获。

上一篇:缅甸二奶生命告急,一个中国男子的忏悔与担当 下一篇:女儿和“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