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5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6 09:02:41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5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电针 临床观察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失去大脑控制,导致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的病症。本病对病人生活影响较大,提高疗效有其实际意义。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我院康复科门诊采用电针治疗该症45例,并与常规治疗的44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89例均符合根据国际尿控制学会标准[1],有脊髓损伤病史,并经CT明确诊断,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虽知尿意,但控制排尿困难;又符合国际尿控制学会标准和瑞典MagnusFall所拟定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评价标准。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4~76岁,平均45.0岁,病程2~3月。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37~71岁,平均43.5岁,两组年龄、排尿障碍时间及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取其双侧的肾俞穴与会阳穴。采用28号2寸毫针。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两穴后采用电针疗法,正极连接肾俞,负极连接会阳。导线为每侧上下连接,正极在上,负极在下。脉冲电针仪的波形为疏波,正负脉冲均为6V,波宽2ms,频率1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min,6次治疗后休息1天,2周为1疗程。

2.2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每日1次。并间歇导尿、扣击、按摩下腹部、留置导尿定时夹管,治疗2周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2]:治愈:排尿通畅,无排尿不尽感,残余尿<100ml;显效:排尿通畅,有轻度排尿不尽感,残余尿100~200ml;好转:排尿功能好转,仍有排尿不尽感,耻骨联合上可扪及膀胱底,残余尿量100~200ml;无效:治疗5d后排尿仍无进展。两组治疗结果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采用两组均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治疗结果:经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见表1。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性,24岁。2007年8月诊。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个月余,后遗双下肢运动障碍伴尿潴留,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经过电针双肾俞穴、双会阳穴,治疗1个月后,能自行排尿,B超示残余尿小于100ml,达到治愈标准。

5 体会

现代泌尿神经研究表明,排尿反射是受长束传导控制,并与额叶、桥脑、骶髓关系密切。当脊髓损伤为骶髓时,排尿中枢呈现逼尿肌无张力,膀胱变成贮尿袋。如损伤发生在骶髓以上,则逼尿肌反射亢进,呈反射性排尿。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其穴位分布有第1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1腰丛,内有第1、第2腰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它可使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使膀胱容量增大,减少排尿次数。会阳穴位于尾骨尖旁0.5寸,深部有神经干,神经属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尿道括约肌,可随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的舒缩,而减少排尿次数。电针刺激能最大程度地抑制逼尿肌的收缩,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初始感觉阈,达到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观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值得临床关注。

6 参考文献

[1]金锡御.急迫性尿失禁[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5):319-320.

[2]杨兆存.实用理疗手册[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202-203.

收稿日期 2008-06-27

上一篇:中药熏洗合推拿手法治疗肘关节骨化性肌炎16例 下一篇:针刺治疗女性便秘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