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的“状元路径”

时间:2022-07-26 07:58:44

从部级贫困县,到安徽省十佳县状元;从城市的“边脚”,到县域经济“标本”,“状元长丰”是如何炼成的?

仅仅161天,一朵“草原工业之花”――鄂尔多斯集团在长丰县双凤开发区盛开。相比2005年长丰人创造出的5个月零22天的“伊利速度”,鄂尔多斯项目建成投产只用了5个月零11天,“长丰新速度”再次刷新记录。

在当下的长丰,“好字优先”、“速度为王”不只是体现在项目建设上,更表现在长丰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上。在反映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动态的排行榜上,长丰更是飙升40多位,跃居2007年度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动态十佳县首位。

那么,“状元长丰”是如何炼成的?

2001年战略之变

一不沿海、二不沿江、三不沿边,深处中部内陆腹地的长丰,如何才能崛起奋进?

1965年长丰建县,是从寿县、肥西、肥东、定远四县的边缘地带整合而成,被称为“边角料”地区。到1994年,长丰被正式确定为部级贫困县。由于多重原因的综合作用,“长丰穷”被放大并广为传播。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如何致富奔小康?一直萦绕在长丰县干部群众的心头。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合肥市召开专门支持长丰经济发展的“4・23”会议后,长丰县进行了深刻分析,长丰县委书记聂爱国告诉《决策》:“当时的长丰‘苦在路上、穷在水上、落后在教育上、差在工业上’。”对此,1996年,长丰县确立了“治水拔穷根、修路开富道、低门槛招商”的工作方针。

经过这些努力,长丰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了一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在1996-1997年,合肥市三县长丰与肥东、肥西的经济差距并不明显,财政收入都是1个多亿。然而从1998年―2001年,长丰县域经济的差距开始显现。

从县域经济排名来看,1999年,长丰综合排名安徽省第55位,聂爱国说道:“长丰已经是合肥三县的谷底、全省的谷底,换句话说,已经没有退路,不能再往后跌了。形势所逼,长丰必须在跌落谷底后进行一次强劲的反弹。”

那么,长丰应该怎么办?

转变从2001年5月25日开始,长丰在全县开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路在何方?”大讨论。整个活动历时3个多月,最终确定了“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战略,真正开启了长丰的转型之路。聂爱国告诉《决策》:“在对问题进行全方位‘过筛子’和深度透析基础上,工业第一次在长丰被确立为第一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快工八字方针:改革、服务、招商、引资。”

长丰县岗集镇的变化,就是长丰战略转变之后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合肥市支持长丰县的“4・23”会议精神,长丰在岗集镇合淮路西南规划建设了“合肥岗集工业小区”。经过近10年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合肥江淮铸造厂、合肥庐丰机械制造厂、黄山电视机长丰注塑厂等企业。但由于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一直发展缓慢,工业小区名存实亡。1997年,人、财、物整体合并到岗集镇。

2001年大讨论后,长丰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理念,重点发展南部经济区,从而拉开了岗集镇跨越式发展的序幕。2002年8月,“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正式成立,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特意亲笔为工业园题名。

从2001年开始,长丰真正开始了崛起之路,不过,此时长丰整体上更多的是一种“蓄势”状态。直到2005年,才最终迎来了县域经济的“拐点”。

2005年的拐点

2005年,是长丰建县40周年,从这一年开始,长丰县域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那么,变化的标志是什么?

首先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一、第三产业。从2001年正式提出“快工强县”以来,经过4年积累,工业第一次占据“头把交椅”。

那为什么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项目开始显现作用。”长丰县统计局与主管工业的经济委员会给出了同样的答案。2005年,伊利集团落户双凤开发区,再加上鸿路钢构、海螺水泥、江淮铸造等企业的带动,形成现代建材、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到2006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4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08年,二产比重将超过50%,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长丰从传统农业大县到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

县域经济排名上的位次变化同样在2005年出现转折。1999年,长丰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55位,在安徽省61个县中名列倒数第7位,同年动态排名第42位。到了“路在何方?”大讨论的2001年,长丰县综合排名第41位、动态排名第36位,此时的长丰依然处在安徽省县域经济下游水平。当时间推进到2005年,长丰动态排名第2位。从2005年开始,长丰进入高位运行状态,动态排名2006年全省第4,到2007年更是大步跃升,在安徽省十佳县排名“折桂”。

与此同步,在2008年7月公布的合肥市十强镇名单上,长丰县的岗集镇、双墩镇、三十头镇进入十强,其中岗集镇、双墩镇在合肥三县所有乡镇中高居状元与榜眼之位,长丰经济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长丰速度”

如果用一个词语总结2005年以来长丰的变化,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速度。

数字虽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佐证长丰之变。在统计数据的前后对比中,长丰速度清晰可见。

最主要的速度变化首先是工业。长丰县的工业总产值在2000年只有15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27.5亿元,换句话说,5年没有增加15亿元。直到2005年,才终于突破30亿元,达到36.79亿元。相比2004年,一年时间就增加了近10亿元,速度大大提高。之后,就以每年30亿元的速度递增,2007年突破100亿元、增长58%,这是2003年以来工业增速连续第5年超过50%以上。同年,长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由此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05年开始每年以20亿元的绝对数在增长,有望在2008年突破100亿元。

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从2000年突破20亿元到2004年突破30亿元,长丰用了5年时间才增加10亿元。2005年突破40亿元后,以每年增加10亿的速度在递增,2006年突破50亿,而2007年更是比2006年增加20亿。

作为投资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投资的大小决定了长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2000年,长丰县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亿元,到2003年突破10亿元,用了4年时间。两年后到2005年突破20亿元之后,就开始提速以倍数增长,2006年相比2005年增长20亿;2007年相比2006年更是增长了30亿,从而在总量上突破了70亿元。从2005年―2007年的3年,每年的增速都超过70%。2008年,长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00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上半年,长丰又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工业性投资等,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全部超过50%,长丰再次向外界生动诠释了“长丰速度”的深层涵义。

“从2001年开始,长丰县域经济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特征是解放细想、转变观念、谋篇布局、寻找比较优势;2005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加速发展是主要特征。从现在开始,长丰又进入提质扩量的新阶段。”聂爱国总结道。2005年转折之后,经历2006年―2008年的3年积累,长丰有望在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百亿长丰”,长丰县域经济正在迎来又一个根本性拐点。相比2005年以来主要以速度为特征的增长,长丰将不再仅仅是收获经济数字,而是实现整体性升级,并最终实现跻身十强县的光荣与梦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聂爱国对《决策》记者总结说:“用速度实现增量,以增量积累总量。到2010年,完成第一个‘三年倍增、跻身十强’的阶段性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0亿元和12亿元,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贫困县向十强县三大跨越,实现合肥市县域经济‘三分天下有长丰’。”

上一篇:形象顾问:领导生涯的一个支点 下一篇:工业化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