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对口腔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

时间:2022-07-26 07:55:00

骨质疏松对口腔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犬骨质疏松模型,研究骨质疏松对牙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选用动物犬8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只。实验组制作成骨质疏松模型,在8只动物犬下颌分别植入BLB种植体,分不同程期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对种植体-骨界面改建过程进行动态观察骨质疏松对牙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结果:种植4周时,实验组(OVX)与对照组(S)比较,结合骨板宽度(D)、种植体一骨结合率(Cl和CZ)及松质区骨量(v)均显著降低(P

【关键词】 骨质疏松;种植体;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稀疏变细为特征的系统性骨代谢疾病,目前被公认为牙种植的相对禁忌症。由于牙种植的患者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也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因而研究骨质疏松对牙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机理,探索有效途径促进骨质疏松时牙种植体的骨结合,是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的关键,对临床上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行牙种植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组织标本的制备

选用健康雌性犬8只,体质量13~14 kg,年龄为18个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只,实验组以30 g/L戊巴比妥钠按1 ml/kg肌肉注射行全身麻醉后,摘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应用双能X一线骨密度仪(XR一36DEXA美国Nor-Iand公司),测试BMD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完成。然后拔除双侧下颌第1前磨牙。拔牙创愈合3个月后,行BLB种植体植入。每只犬下颌左侧均植入种植体1枚, 8只实验犬共植入种植体8枚,种植体植入后3个月,用临床常用方法检测种植体松动度及牙周情况。统一的颗粒状硬质饲料(大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定时、定量喂养,自由饮水。每周2次2 g/L洗必泰清洁口腔。分别在加载后4、12周各处死2只。采用40 g/L多聚甲醛心内灌注的方式行内固定。取出下颌相应骨段,在种植体外周10 mm处将颌骨截开离断。标本均置于100 g/L EDTA中脱钙3个月。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标本采用颊舌向纵切,厚约4μm,裱于经APES涂布的玻片上。

1.2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观察

用IIPIAS一1000型高清晰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如下骨静态组织学参数进行测量。

1.2.1结合骨板宽度(D):松质骨区种植体一骨界面结合骨板的平均宽度;400倍镜下,每个螺纹至少测量5点取平均值,所有螺纹数据再取平均值为该标本的结合骨板宽度。

1.2.2种植体一骨结合率(C):(种植体与骨板直接接触周长/种植体周长)x100%,又分为皮质骨结合率(CI)及松质骨结合率(CZ);100倍镜下进行测量。

1.2.3松质区骨量(V):松质骨区种植体周围骨小梁面积占相应松质骨区总面积的百分比;100倍镜下在种植体周围1smm范围内进行测量。

1.3统计学处理:上述计量资料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种植4周时,实验组(OVX)与对照组(S)比较,结合骨板宽度(D)、种植体一骨结合率(Cl和CZ)及松质区骨量(v)均显著降低(P

种植12周时,OVX组与S组比较,结合骨板宽度(D)、种植体一骨结合率(Cl和CZ)及松质区骨量(V)均显著降低(P

3讨论

3.1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实验犬双侧卵巢切除后骨组织所发生的骨质疏松性改变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极为相似,因而切除大鼠双侧卵巢是目前模拟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最常用的实验方法[2,4]。实验研究表明,犬卵巢切除后体重明显增加,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转换率增高、骨量减少;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30天之内,并且在100天内持续进行,以后变化缓慢,骨转换率趋于正常水平。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双侧卵巢切除后3个月便可获得理想的骨质疏松模型。因而本实验种植体植入的时间选在卵巢切除后12周,待骨质疏松基本确立,骨组织改变趋于稳定以后进行。

本实验对犬BMD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组BMD明显降低,与假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2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组织形态学是研究骨组织的重要手段,能比较直观的反映骨组织的病理变化,但其只能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量上的改变。骨组织形态计量学(Bonehistomohome)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将形态学上的改变加以量化,使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可比性。本实验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及多功能网格系统,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手段,来研究骨质疏松状态下种植体骨结合

的变化;研究结果更客观可靠,能准确反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所发生的变化。

3.3骨质疏松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的前提是其与骨组织发生牢固的骨结合并且周围有足够的支持骨组织;而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骨纤维结构改变,遭受微小创伤而易发生骨折。因而骨质疏松被认为是牙种植成功的重要危险因素。PanJuli等在研究实验性骨质疏松对己达到骨结合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骨质疏松不仅使原有松质骨吸收,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组织也发生吸收;并认为种植体周围骨量减少是种植体预后的不利因素。

本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种植术后4周及12周两个时间点上,结合骨板宽度、皮质和松质区种植体一骨结合率、松质区骨量均显著降低;说明骨质疏松会阻碍种植体骨结合,减少种植体周围骨量,从而会减弱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影响种植体的预后。

参考文献

[1]Rangert BR, Sullivan RM, Jemt TM. Load factor control for im-plants in the posterior partially edentulous segment. Int J OralMaxillofac Implants,1997,12(3): 360

[2]袁林,马轩祥,金岩,等.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牙种植体骨界面改建的X线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3):162

[3]袁林,马轩祥,金岩,等.研究种植义齿骨界面改建的bea-gle犬动物模型的建立.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3):

[4]Ten Cate AR.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in implant design. Int DeJ,1989,39(2): 108.

[5]Frost HM. Bone“mass”and the“mechanostat”:A proposalAnat Rec,1987,219(1):1.

上一篇:肠吻合术应根据病情作一期吻合术 下一篇:MIF在实验性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