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诗经·女曰鸡鸣》的生活真味

时间:2022-07-26 03:08:38

还原《诗经·女曰鸡鸣》的生活真味

《郑风・女曰鸡鸣》是《诗经》中少有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对话体诗歌,通篇都是男女主人公在拂晓前的对话,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朱熹老夫子赞之:“意思亦好,读之,真个有不知手之舞、足之蹈者。”(《朱子语类》卷八十)

自毛诗以来,对诗经诸风的解读“教化”之说盛行。朱熹从婚姻生活的角度去把握诗的主旨,修正之前学说的臆想附会,方向无疑是对的,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但朱熹仍没有跳出教化的窠臼,偏颇明显。近现代学者摆脱了经学阐释的桎梏,境界为之一新。闻一多《风诗类抄》阐释《女曰鸡鸣》:“乐新婚也。”陈子展《诗经直解》:“《女曰鸡鸣》叙一家弋人(猎鸟者)夫妇向晨问答有关家庭生活之诗。”更有不少人指其为单纯的婚恋诗或者情歌,离其本义可以说越来越靠近。

要正确理解本诗,首先要弄清“鸡鸣”与“昧旦”的时间先后关系。“旦”,本义指太阳刚从地面升起,亦即破晓。“鸡鸣”与“旦”作为自然现象所代表的时间概念,很早就被古人所认识和掌握,从而成为计时法中相关时辰的名称。现有的文物和文献资料证明,先秦时期无论是十六时制还是十二时制,均有“鸡鸣”和“旦”(或“平旦”、“清旦”)的时辰,其所代表的时段也相对固定。“鸡鸣”通常指子时过完之后紧接着的那个时辰。“旦”在“鸡鸣”之后,“日出”之前,指日出前到刚出来这一时段。由于每个时辰的时间段比较长,加之时辰计时采用等分的方式划分一天的时间,不同季节晨昏的实际情况与时辰会有一定出入。出于生产和生活的方便,这些重要时段有时还会有细分。“昧旦”即是细分的某一小时段。甲骨文和金文“昧”字形一致,都是把“日”写在“未”的下边,会意傍晚或树下的光线,表意为昏暗不明。“昧旦”即指破晓之前的小时段。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一般都熟悉,鸡叫三遍之后天才破晓。第一遍鸡叫夏季当在凌晨1点左右,冬季在3点左右;第三遍鸡叫在临近破晓的所谓五更黑之前。所以无论是自然现象或是时辰计时,都是“鸡鸣”早于“昧旦”,只不过第三遍自然鸡鸣距离“昧旦”较近罢了。

过去都把第一章理解为女的催促男的起床,是没有捋清“鸡鸣”与“昧旦”的时间先后关系,结果导致前后意思龃龉:首章后四句哪句是男人说的,哪句是女人说的分辨不清,要么是女人一个人如话唠般在絮絮叨叨,要么是昏昏沉沉的男人突然如打了鸡血般地兴奋起来,均没有美感可言,也不可能是诗人要歌咏的内容。

其实古人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习惯,并不一定拘于时辰安排生产和生活。《女曰鸡鸣》写到“弋凫与雁”,时间应该在冬季,因为郑国所处的黄河下游流域,只在冬季才会有大雁栖息。在缺少人工照明的生态环境中,大冷天的,早早起床。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男主角准备起床,惊动了女人。

“鸡才刚刚叫啊。” 女人想让男人再多睡一会儿。

“快天亮了。”男人没有停下的意思。

“你起来看看夜色么,是星星的光亮。”女人有点不舍。

“我要去猎鸟,天一亮野鸭和大雁就飞起来了。”男人向女人解释。

于是二人畅想了一下打回猎物的打算及以后的恩爱生活:把猎物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一起饮酒欢乐,琴瑟和鸣,融融泄泄,白头偕老。还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二人交往的美好经历。

此非一幅洋溢着和谐温馨与乐观浪漫情调的生活画卷吗?既有眼前温馨场景的描写,又有对以后幸福生活的畅想,还有对过去美好恋爱的追忆。不仅如此,二人的对话虽在室内床头,内容却辽远开阔:起伏的鸡鸣,灿烂的星空,凫雁翱翔的旷野。时空内涵如此丰富生动,摇曳生辉;生活味道如此浓郁醇厚,沁人肺腑;情感状态如此真挚纯净,浪漫和美。这正是郑风沐浴浸润下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爱情,这就是“诗”!我们在《叔于田》《丰》《溱洧》《野有蔓草》《狡童》等等诸篇之中,均能品味到这原生态的诗意,这原生态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也是文学之美。

“诗无达诂”,完全复原二千多年前的文化生态是不可能的,但力求以原生态的方式去还原古人的生活与情感,既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心态。

上一篇: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 下一篇:《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