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26 12:22:02

德育的体验式教学研究

摘要:德育需要情景,由于社会环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过程中要利用好学生所处的环境,重视他们的生活体验,德育才会更有生命力,才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本文就怎样设计德育情景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情景设置

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的思想实践和选择,人们的道德行为,无论是善举还是恶行,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情景赋予道德认识以生命。没有情景,道德行为既无法表现,也无法评价,道德认识与情景的有机联系,促进认识向行动转化,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的提升。情景设置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情景中进行德育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不同角度的道德特征,有助于受教育者直接作出正确的思想道德选择,也更易于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在德育过程中恰当地设置和选择情景,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把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结构并在情景中实践和运用。具有主体参与性、生命发展性、情感目的性、生活实践性、交往互动性、意义生成性等特征。

一、德育情景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情景中进行德育需要老师做相关的分析准备和资源准备,并进行初步的方案选择和情景设计。而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计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有把握,作为一种德育创新模式,选择和设置情景时应该利用多种资源,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置不能与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情景等同。德育是要把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我国德育的理论状况和实践现状表明严重存在德育“政治化”、德育“心理化”、德育“泛化”的问题。德育情景设置不能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否则软性的德育情景将被硬性的政治教育所取代,成为配角。

2.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置要强调师生的平行性、平等性。道德教育不能当成专业教育来教,使道德教育“专业化”,甚至“职业化”,教师在护卫道德的精神道路上,不是做道德的牧羊人,而是同行者。学生对具体情景的认识与教师的认识可能有差距,甚至是抵触的,这都是正常现象。情景的选择和设置要主张德育工作者与德育对象间建立多极对话机制,共同探讨,在对话中双方相互“敞开和接纳”。通过探讨加深认识,提高德育的实践水平。切忌教师把自己置于道德权威者的地位,只有一方独自,迫使或变相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无法促进沟通,甚至会把德育变成一场闹剧,产生副作用。

3.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置必须符合德育的目标,使德育对象通过情景的感染,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得到内化,而且要有助于把道德目的践履到实践中去,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4.德育情景的设置和选择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程度。思想道德基础,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并与受教育者个人的愿望、需要、目的和能力联系起来,需要同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环境联系起来,避免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也有利于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5.重视学生对德育情景的主动建构。德育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进行教育,应让学生对教师设置的德育情景,有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和加工,才能融入学生已有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道德观念,最终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道德行为模式。

6.设置德育情景要回归生活现实。情景设置的生动程度的一个决定因素是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要尽可能回归生活现实。现实世界可以是情景体验学生身边的能接触到的事件,也可以是情景体验学生视域范围内的焦点事件,教师要用德育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去联系生活事件、去思考生活事件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从一般规范向类似具体情景的迁移,使规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德育情景包含多方面的信息,如场地、对象、起因、时间、关系以及程度等,在具体德育情景中进行深入分析,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情景中某个具体细节发生变化,你会怎么做呢?从而引发学生对德育情景做更广泛的理解和加工,通过对一个情景的深刻认识,获得对一组类似情景的正确反应模式,扩大德育效果,使情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在情景中进行德育的策略和方法

德育情景若只是对景的再现或建构,那它不会有极强的感染力,只有德育内容和情景的完美融合才能发挥出情景的应有作用。为了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德育情景的设置需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和中国国情,遵循一定的策略,实现德育内容与情景的完美融合。

1.利用好生活中的素材。

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设置情景、准备素材。情景生动程度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构成情景的元素的协调程度。生活是复杂的,那么对模拟生活的情景也应是多种元素多种关系的复杂体,这些构成元素应该是协调的,这样它所形成的关系才能是和谐的。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尽量采用多种元素,使体验者觉得各类元素齐全,图文并茂,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围绕一个德育主采用声音、图片、文字、表格等元素的协调组合。

2.提出问题,设置困境。

情景设置成功的其中一个标准是能不能引发体验者的思考,学生对于情景的主题是否能进行反思。当然学生的反思可能差别很大,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者利益立场不同、或者持有的价值观念不同,所以教师应设置可以多角度看待的情境或问题,或者存在矛盾看法的情境与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提出独立的观点,并进行体验表达;也可以支持已有的观点,并在原观点基础上表达自我的体验。最后的体验结果肯定是深化发展的。

学生反思状态的引发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提问方式。这体现在:一是提问的方式;二是适时提出问题;三是对提问的深度把握。提问的一般在学生体验情景情绪平静后,因为情景的初始会带来学生的兴奋,甚至相互讨论,这种新鲜状态不利于思考教师的提问。提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当气氛比较安静时,用委婉一点的方式;当气氛激烈时,用直接慷慨的方式,或反问的方法。对于问题深度的把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让大部分学生能有回答可能,还得让优秀的学生也有思考的余地,让不善思考的学生也能参与一定的回答。情景设置的任务就是设置情境困境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机。

3.开展多种活动,实现多向互动。

在设置情景困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呀来解决困境。可是学生独立的体验活动,也可以是分小组的合作学习体验活动。可以是课内的感悟体验活动,也可以是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活动中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尽可能实现多向互动,这些互动除了语言交流和行为回应外,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的互动、价值观的敞开。教师应积极激发课堂活力,采用各种体验活动,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在组织或参与活动时,要提高指导各项体验活动的能力,特别是要真挚投入与学生交流,鼓励团队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纠正和引领,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4.参加社会实践,改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德育课不但要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还要改造学生的客观行为,意义更为重大的是道德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体验式德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循环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归于生活;它又是开放的系统,体验者通过体验获得感受和经验,然后面向实践,实践又会进一步深化感受和经验,达到循环升华,不断提升。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境界会不断提升。

5.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促进整体发展。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必须得有教学评价的环节。它是德育有效性的测量方法,也是促进德育教学发展的手段。体验式德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更加重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考察,呼唤着新的评价方式。对体验式德育教学的评价必须是多元的评价。多元主要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

由于体验式德育教学的参与主体很广泛、体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这就要求它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可以包括本人、他人或者活动小组成员、活动小组、父母、社区。由于体验式德育的类型多样,教师可以采取自我评价法,小组互评法等评价方式,要不断借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评价理念,完善各门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是学生与社会的桥梁,高职院校的德育是青少年德育与社会环境德育的纽带。在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主课堂。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灵活多样地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德育情景,既能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与过程中,又能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和理解,将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德育感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少兵.江志珍创设教学情景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1999.

[3]葛新斌.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政治话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4]靳江丽.体验:初中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莫日锦.中学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6]邹玉环.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7]郝素兰.体验性学习教学法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谈教师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