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鲶鱼”团队,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时间:2022-07-25 11:06:13

组建“鲶鱼”团队,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摘 要:本文从“鲶鱼效应”得到启示,教学过程就是带团队的管理过程。提出从挖掘“鲶鱼”型学生,建立团队核心力量;注重“鲶鱼”团队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等,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关键词:中职;德育;鲶鱼效应

一、“鲶鱼效应”的启发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已被许多企业采用,成为激活员工队伍的奥秘。因为,“鲶鱼效应”是一种紧迫感效应,水槽中的沙丁鱼因为鲶鱼的出现,产生了游动的紧迫感。“鲶鱼效应”是一种压力效应,沙丁鱼因有了鲶鱼的压力而产生活力。“鲶鱼效应”是一种竞争效应,它生动地展示了竞争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笔者从“鲶鱼效应”中得到启发,教学过程就是带团队的管理过程。要想让班级这个水槽动起来,必须把形式上的小组变为有内涵的“鲶鱼”团队,创设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旨在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个人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

二、组建“鲶鱼”团队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一)挖掘“鲶鱼”型学生,建立团队核心力量

“鲶鱼效应”是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中职学校的班级一般将学生分成3―4大组,我们把每一大组定为一个团队。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竞争力,每个团队必须挖掘出“鲶鱼”型学生,建立团队核心力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团队可以通过推选或不记名投票先选出一名胆子大,性格开朗,积极上进的同学为该团队的队长。团队有了领头羊,意味这团队有了灵性,有了共同目标。再由“鲶鱼”队长带领本团队同学在前后邻坐4―6人的异质小队中选出一名“鲶鱼”型的同学做队长助理。“鲶鱼”助理分布在团队前、中、后部位,分散刺激、带动其他“沙丁鱼”,激活团队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鲶鱼”队长及“鲶鱼”助理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起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胆量、热情、言行等潜移默化地触动队员们渴望进步的内心,鼓动队员们有不甘落后的行动;其次是他们有责任督促、提醒队员做好自己,帮助教师维持正常的课堂纪律;再次是他们起组织、带领的作用,不管是课堂讨论、课堂活动还是户外的实践活动,“鲶鱼”队长在本团队内有目标、有计划地统筹、组织,“鲶鱼”助理对“鲶鱼”队长负责,依照“鲶鱼”队长的安排在个人管辖范围内组织相应活动,积极配合“鲶鱼”队长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二)注重“鲶鱼”团队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了展示学生阳光自主的精神风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设富有生机的“鲶鱼”团队,必须注重团队的文化建设。

在教师的带领下,各团队成员首先学会“爱的鼓励”的鼓掌方式,再由团队的“鲶鱼”队长组织队员根据专业特点、团队特点,创建团队名称、设计队徽、提炼队训、选定队歌、设定目标,使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氛围。

(1)学会鼓掌。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就是一种分享,分享需要勇气,勇气需要鼓励 ,鼓励需要掌声。 “沙丁鱼”型学生更需要本团队的掌声鼓励。 “爱的鼓励”的鼓掌方式节奏感强:12 123 1234 1 2 (1234后停半拍12),这种方式简单易学,教师讲解后稍做示范,学生就能学会。

(2)创建队名。各团队根据自己的专业,创建富有个性、积极向上的队名,确定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使本团队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如:会计专业的班级,可建队名:阳光会计事务所等;幼师专业的班级,可建队名如:开心幼儿园等。

・德育研究・组建“鲶鱼”团队,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3)设计队徽。用简洁明快的符号,以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有团队特色的图案象征。

(4)提炼队训。提出积极向上的队训,作为队员行动的指南。如“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永不言败”等鼓舞人心的队训。

(5)选定队歌。选出激励人心的歌曲作为组歌,在特殊的时刻或者活动中说出来,唱出来,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最后,把队名、队徽、队训、队歌制作成展牌或图片,展示或张贴出来,创设出浓厚的教室文化,让学生时时浸润于这种氛围之中,时刻警醒队员不断追求。

(三)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让其他“沙丁鱼”游起来

我们组建“鲶鱼团队”的目的是要人人具备“鲶鱼”意识,均有机会成为“鲶鱼”型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沙丁鱼” 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沙丁鱼” 型学生,创造条件让“沙丁鱼”型学生有机会变为“鲶鱼”型学生。人人都有惰性,“沙丁鱼” 学生更不例外,为了让其他“沙丁鱼”动起来,教师需要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当“鲶鱼”角色的机会,同时并把个人“鲶鱼”角色表现的评价纳入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例如一个学期有20周,每5周为“鲶鱼”角色轮换的周期,即第1周至第5周为第一轮,第6周至第10周为第二轮,以此类推,共有4轮的团队竞比。一个学期内每个团队的队名、队员人数、口号等固定不变,但每一轮都要更换团队的核心力量,即每个团队的队员都要轮流扮演“鲶鱼”队长和“鲶鱼”助理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不能连任也不能再任。当前一轮的“鲶鱼”角色任期快结束时,“鲶鱼”队长负责推选出接替他(她)职位的另一位“鲶鱼”队长,推选方式可以直接推荐、民主推荐,更鼓励自我推荐。再由这位“鲶鱼”队长选出团队内小队范围的另3―4名“鲶鱼”助理。一个学期下来,58人左右的班级,几乎每个人都能当一回“鲶鱼”型的角色。适时强制轮换“鲶鱼”角色,让团队成员均有机会感同身受,懂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团队因此变得更加团结、和谐。这种强制轮换“鲶鱼”角色的做法对平时不爱动的“沙丁鱼”型学生的胆量锻炼的作用特大。每次“沙丁鱼”型学生被任务式的推到风口浪尖处,他们就不得不鼓起勇气担当起责任,大胆地游动起来。他们勇敢地“游”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会“游”得轻松、自如点了。当然,“鲶鱼”角色的轮换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过程中“沙丁鱼”型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引导,鼓励帮助。

(四)肯定“鲶鱼”型学生,建立个人与团队荣辱共存的评价制度

“鲶鱼”团队的组建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建立我与团队共进退的荣辱共存评比制度,肯定“鲶鱼”型学生,将每位学生的表现与团队评定直接挂钩。

1.全面竞比

(1)个人竞比项目。个人竞比项目项目分为常规项目和随机项目。常规项目有: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出勤情况、书面作业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表现、技能节参加活动情况等。随机竟比项目有:晚修纪律、值日情况、仪容仪表、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常规竟比项目,在课堂时间或定时做评价及分数记录。随机竟比项,不定时抽查、评价,做分数记录。个人竞比项目,以学生个人正面的表现累积各团队每一轮的积分。

(2)团队竞比项目。为了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我们设置了一些团队荣誉称号:如“最具士气的团队”“最有活力的团队”“最佳表现的团队”等,这些称号的获得,需要整一团队成员积极配合,齐心协力争取。

2.统一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团队竞比的统一规则即团队分数累积的周期为一轮,下轮清零。各团队每一轮由零分开始积分,团队与个人获得的分数都计团队的积分。团队分数累积的周期为一轮,下一轮全清零,给予暂时落后的团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激发他们再战的积极性。

3.客观、全面评定学生个人成绩

以评促学,客观、全面地评定学生成绩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组建“鲶鱼”团队后,我们学生的成绩评定公式是:学生个人成绩=个人平时表现成绩×45%+个人所在团队总分×15%+平时作业×10%+期 中×15%+期末×15%。学生成绩评定的参考数各占的比例不一样。我们更重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表现,所以个人平时表现成绩占的比例较重。个人平时表现成绩采取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鲶鱼”角色的表现和个人平时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三、“鲶鱼”团队组建的阶段成效与反思

(一)学生上课有滋味,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从五个班级问卷调查的信息反馈中:97%的学生认同、喜欢“鲶鱼”团队的竞比方式。“鲶鱼”团队的组建,一改往日“ 学生学得乏味”的状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课堂气氛有序活泼,教师轻松上课

“鲶鱼”团队的组建,团队间相互竞争追赶,相互监督制约,课堂气氛有序活泼,张弛有度,教师上课较前轻松多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学生努力尝试做“鲶鱼”角色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得到肯定与赞赏。

(三)体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新理念

“鲶鱼”团队的组建让原“深沉”的小组活动起来、兴奋起来。从问卷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80%学生提到个人的胆量、参与性较前有大的提高。原有的“鲶鱼”就会越游越欢,不少的“沙丁鱼”型学生在“鲶鱼”型学生的带动、感染下勇敢走出第一步,获取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慢慢地也成为了“鲶鱼”型学生,体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曹茂泰.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问题[J].教育管理,1997(1).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职学生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在中职学校打造自信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