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

时间:2022-07-25 08:29:59

【前言】浅议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纵观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三条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缺陷。以下笔者主要结合新刑诉法的规定以及2013未成年制度的实践情况对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制度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 (一)附加“条件”未进行明确。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价值...

浅议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

【摘 要】2012年3月14日,我国刑事诉讼法几经修改、审议,终于正式出台,附条件不制度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但是由于立法规定简单,实践指导性不强,怎样在司法适用中正确理解未成年人附条件制度以及如何准确适用附条件不制度成为当前检察机关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中,通过对附条件不制度的概述、适用及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建议,从而促进未附条件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档案封存;考察制度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概述

附条件不制度起源于日本和德国,是为了解决高犯罪率与司法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矛盾而设立的一种刑事分流程序,其目的在于节约司法资源、犯罪人矫正及预防犯罪和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等。(1)德国的裁量不制度: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a的规定,裁量不主要适用于轻微犯罪案件,同时也可以对被不人规定一些附加性义务条件,如承担赔偿、作出某些公益给付等。德国的裁量不制度主要特点,一是在罪质方面属于轻罪范围;二是成立条件主要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三是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受到法官和被告人的制约。(2)日本的裁量不制度:日本是最早实行便宜主义的国家。日本《刑事诉讼法》第279条规定:“根据犯人的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情节和犯后的情况,认为没有必要追诉时,可以不提起公诉。”有的学者将这一制度称之为“缓刑制度”,然而日本的暂缓中实际上并无考验期。同时,日本为了更好地发挥犹豫制度的特殊功能,降低犹豫人员的再犯罪,在实践中引入来更生保护制度,把检察官的犹豫决定权与保护观察所的保护观察权有机结合起来,这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附条件不制度比较相似。我国新刑诉法将附条件不作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诉讼程序作了专门规定,其中第271条至第273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在附条件不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附条件不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之日起计算。”同时,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必要的法律规定,若其在考验期内违法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则应当撤销附条件不的决定,依法提起公诉。

二、附条件不制度实践中及存在问题

纵观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三条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缺陷。以下笔者主要结合新刑诉法的规定以及2013未成年制度的实践情况对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制度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

(一)附加“条件”未进行明确。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挽救和教育中,其核心在于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人以何种附加条件决定不对其,即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该履行哪些法定义务。因此附加条件的选择十分关键,内容是否恰当,是否对犯罪具有针对性,这些都将最终决定教育改造的实际效果,而该项内容,新法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定。

(二)考察帮教执行主体相对单一。附条件不中,法律条文的表述是:“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新刑诉法只是原则上规定考察帮教执行主体是检察机关,但未明确规定具体的执行方式。

(三)犯罪记录难以真正封存。目前,公安机关户籍及前科记录管理系统为电子档案,涉及网上办案系统、公安档案查询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多个联网查询系统。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均可进入网上数据库对所有对象的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即有过刑事记录的对象都会被查询到,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在公安网络系统里是公开透明的,相关信息很难做到完全保密,即使泄露也难以查证。此外,社区矫正机构信息系统的内容除涵盖基本的犯罪资料外,还包括未成年犯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体检情况、心理测评结果等多种涉及隐私的内容。即使未成年犯顺利完成社区矫正,这些资料也保留在系统内可随时查阅,难以实现真正的封存。

三、关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从附加条件、考察制度和档案封存制度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一)完善附条件不制度的“附加条件”范围。我国检察机关在各地试点探索中,一般都对附加条件进行了明确。

(二)完善诉前考察机制。诉前考察中,检察机关虽负有提供必备帮教条件的义务,但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成为帮教考察的主要执行机构。在整个考察帮教中,检察机关只是处于法律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地位,日常性考察帮教工作交给由社工等组成的考察帮教小组或者少年观护基地,即将社区矫正的概念引入其中,让社会力量进入司法程序,检察官跟踪了解帮教的进展和犯罪嫌疑人的表现,实现办案专业化与帮教矫正社会化相结合。

(三)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在技术上设定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查询的特殊路径,对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并对其他信息系统中涉及前科劣迹的条目设立单独的访问权限。同时,对涉及犯罪记录信息系统的使用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依照使用者不同管理级别赋予不同的查询权限,并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查询的条件、操作人员资质等进行严格规范,实现访问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过程自动全程记录可追查,准确锁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接触人员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智辉.附条件不制度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

[2] 陈光中.关于附条件不问题的思考[N].人民检察, 2007(24).

[3] 王平.未成年人案件尝试附条件不[N].检察日报, 2012.

作者简介:徐莉莉(1988- ),女,江苏南通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上一篇:外资在我国敌意并购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生态环境之刑法保护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