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扎悬吊加注射法治疗小儿Ⅱ~Ⅲ度直肠脱垂临床观察(附60例报告)

时间:2022-07-25 05:48:52

结扎悬吊加注射法治疗小儿Ⅱ~Ⅲ度直肠脱垂临床观察(附60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Ⅱ~Ⅲ度小儿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Ⅱ~Ⅲ度小儿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结扎悬吊加注射法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58例,治愈率96.7%。结论:结扎悬吊加注射法手术治疗直肠脱垂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程短、复发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 直肠脱垂 注射 结扎悬吊 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38

2003年10月~2009年10月采用结扎悬吊加注射法手术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患儿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60例,男42例,女18倒;年龄2~10岁,平均5.8岁;病程1个月~8年,1年以上40例。Ⅱ度直肠脱垂39例,Ⅲ度直肠脱垂21例(以1975年全国衡水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为准),12例曾行单纯直肠黏膜注射疗法。本组病例,便后均需在家长的协助下,用手助其复位。15例有腹泻或痢疾病史。

方法:术前禁食水,1000ml生理盐水清洁灌肠2次,氯胺酮基础麻醉50例,腰麻8例,局麻2例。患儿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组织钳钳夹直肠黏膜,尽量拉出脱垂肠管,分别于直肠壁3、7、1l点位距缘约6~8cm处开始,组织钳提起直肠黏膜,两把弯血管钳依次纵行钳夹,松开组织钳,两钳间双股7#丝线紧贴直肠肌层穿过,上下两钳钳夹组织“8”字缝合结扎,间距约1~1.5cm向下连续柱状缝合,距肛缘2cm处为止。后将结扎后之脱垂肠管向上送入内。后肛周再次碘伏消毒,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1:1消痔灵注射液,后接B22号细长腰穿针头,距缘约1.5cm取3、6、9点位进针。先注3点位:术者右手食指先慢慢从口伸入直肠内引导,左手持注射器,针尖刺入皮肤、皮下,在右手食指直肠内的导引下,针头缓缓刺入,穿过肛提肌至骨盆直肠间隙,进针深度约为齿线上2.5~4cm为宜,直肠内指尖能触及针尖确定针尖在肠壁外后缓慢注入药物,边退针边注射,后针头不退出皮肤,于原进针方位向两侧呈15°扇形注射共约10ml。男孩要摸清前列腺,严禁针头刺人并注药于前列腺,以致造成排尿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同方法9点位注药。最后于6点钟处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至直肠后间隙,注射药物约5ml。注射完毕后直肠指诊无肠腔狭窄,局部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固定。注射术后尽量卧床1~2天,流质饮食,控制排便2~3天,忌用力排便。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直肠全层不再脱出肛外;②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脱出显著减轻;③无效:经治疗与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果

本组患儿60例,住院8~10天,1次治愈58例,治愈率96.7%。上述患者术后随访1~2年无症状复发、狭窄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

讨论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慢性疾病。中医被称为“脱肛”、“脱肛痔”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般小儿和老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1]。现代医学认为直肠脱垂主要有两个发病学说。一是滑动疝学说,即直肠脱垂是疝的发生过程,在腹腔内脏的压力下,直肠前壁通过盆底筋膜缺损处向下移位,疝入直肠经脱于肛外。另一个是内套叠学说,初起套叠点位于直肠正常固定处的最高点。由于套叠肠管的牵拉,直肠上端与骶骨分离,套叠起点随直肠固定点下降,直肠与骶骨的固定点越来越低,最终骶直分离,直肠脱出肛外。其病理解剖学变异包括:肛提肌分离、Douglas窝加深、直肠骶骨分离、括约肌松弛及乙状结肠冗长。几个病理变异常互为因果[2]。

直肠黏膜脱垂最常见于3岁前小儿,且多为单纯直肠黏膜脱垂,但由于家长的忽视或治疗不当导致病程加重发展为直肠全层脱垂,由于小儿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直肠在骶骨内未形成弯曲度,加之盆地组织薄弱,当受腹腔压力及其他诱因时,如季节性腹泻,慢性炎症刺激等,直肠缺少骶骨有效的支持,极易下移脱垂。据临床观察,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对于直肠黏膜脱垂多采用单纯硬化剂黏膜下注射[3],就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较重小儿直肠脱垂患者,由于其好动及治疗不配合,单纯的硬化剂注射复发率较高。采用直肠黏膜结扎悬吊加直肠周围间隙消痔灵注射法治疗,对60例Ⅱ~Ⅲ度小儿直肠脱垂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随访两年,治愈58例,治愈率96.7%。

消痔灵注射液是以五倍子、明矾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制剂,具有收敛固脱的作用。五倍子含鞣酸,对组织有较强的收敛作用,能使血液凝固;明矾水溶液对局部组织产生较强的致炎作用,通过炎症使局部组织产生明显的异物胶原纤维,从而起到粘连固定作用,通过直肠周围间隙,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松弛的直肠黏膜与肌层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固定[4],从而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直肠黏膜柱状缝合结扎悬吊是利用缝合后形成柱状瘢痕,且缩短了多余的直肠黏膜,同时结扎线的异物刺激产生局部炎症,使直肠黏膜与直肠肌层间起到粘连固定的作用。通过消痔灵注射、固定直肠周围组织、结扎消除过多的直肠下段黏膜,从而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的联合应用,减少了单一手术易复发的缺点,提高了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金根.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35.

2 丁义江.丁氏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40.

3 韩宝,聂广军.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266例[J].人民军医,2008,51(3):165.

4 杨新庆,韩进.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95-796.

上一篇:青光眼术后浅前房4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