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 体会意境

时间:2022-07-25 04:51:26

把握意象 体会意境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把“鉴赏古诗”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程度,它已成为高考必考的一大模块。唐诗宋词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除了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外,还有它本身的诗词美。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词,我想可以通过把握意象,体会意境,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想象美。所谓“意象”是指诗词曲中具体的人、物、景等,它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都能描绘出形美意足的境界来。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善于运用意象思维,能快速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所有的意象都带有诗人特有的情感,具有特定意味。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诗中,作者运用的意象有:白帝、彩云、江陵、轻舟;江流水声、两岸猿声,通过这些意象抒写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一种意象只有经过诗人审美的眼光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掌握常见的意象,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往往是植物。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有词:“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的意象往往代表着感伤、留恋、怀念等情感,通常用于朋友送别。春草也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绵绵无尽头的春草比喻离愁别恨。而芭蕉、梧桐在古典诗词中都染上了孤独、凄苦、哀愁的情感色彩。李煜的“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则奏出了一支萧瑟凄清的秋窗夜雨之曲,使帘内人长夜难寐,内心无限忧伤凄冷。李清照也曾借芭蕉表达伤心、愁苦、烦闷:“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用梧桐表达幽怨、凄苦的诗很多。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主人公彻夜难眠,听细雨淋淋漓漓洒落在梧桐上,“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君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描写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一个多么清冷凄凉的意境,诗人借“寂寞梧桐”表达无法摆脱的万般离愁。梧桐的意象对全词意境起了重要作用。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还有一些动物,如杜鹃、乌鸦、鹧鸪、燕、蝉、鱼雁、青鸟等。杜鹃又名子规。传说周朝末年蜀王杜宇号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帝薄……亡去,化为子规。”杜鹃在春末出现,啼声哀怨,听去好象在说“不如归去”,所以诗人用它写游子思乡怀归之情。李白诗中有不少杜鹃。他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鹃的阵阵悲鸣引发诗人心中多少乡愁。他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凄苦哀愁氛围,表达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用它渲染悲凉荒寂的环境氛围。乌鸦在民间是不祥之物,因它经常出现在荒僻之处。中国古典诗词有中乌鸦处往往是衰败、荒凉的。如马致远有“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的凄凉,南宋词人张泌有“古树噪寒鸦”(《河渎神》)的萧瑟,而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更被称为千古绝唱,其凄切之情溢于言表。蝉,它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它餐风饮露,栖于高枝,因而颇有生活清苦、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成为诗人们寄托情思的又一物象。唐诗人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蝉自喻,是对自身品格的抒写,寄寓了清高的心志。燕也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燕子是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中的一分子,但诗人常借燕子寄忧愁、孤独的情感。宋词人冯延巳《鹊踏枝》的“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用双燕相亲相伴、软语呢喃表达女主人公独居幽处的凄清与对心仪男子的期待。鱼雁是古诗词中传递书信的使者。晏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渺茫无着落的惆怅充盈字里行间。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北归无望的幽怨、怀旧思乡的离恨无法消除。南宋词人温庭筠有:“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蕃女怨》),李师中有“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菩萨蛮》),盼着有消息,而音讯全无。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词人盼望锦书,遥望云天,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离情别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作者的情感往往是从外在视觉或听觉的感触中诱发而来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正是这种萧瑟的秋风、凄清的氛围、衰败的落叶诱发了杜甫无限的忧愁,引起诗人对国事、家事以及个人境况的慨叹。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感情倾向。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于质朴中见诗情,在恬淡中出意境。有时,由于作者的情感不同,同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形象,如“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和日暖胜三秦”在李白眼中,这流动的江水是喜的审美形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李煜的眼中,滚滚流动的江水竟成了哀的审美形象。

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捕捉意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上一篇:关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佚之狐乃一只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