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 体会情感

时间:2022-07-15 02:36:14

把握意象 体会情感

一、什么是意象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这是舒婷名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它纯用形象思维,是用意象构成的意境说话。诗人精心选用了“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纤绳勒进肩膊”等多个意象,突出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破败的状况,令人痛心疾首。这些意象鲜明、密集、有张力,呈现出相同的情感指向,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艺术范畴,是构成诗歌意境和形象的最基本的元素。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是这样给“意象”下定义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它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水融的统一体。的确,“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词语表现出来的,已经不是纯客观的静物,它们融入了作者悲哀、失望、痛苦的感情和特定的意念。

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自然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人事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静态的,如建筑、器物、服饰等;动态的,如游宦、登临、啸傲等。另外,还有超自然的想像的产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等,像屈原、李白和李贺的诗歌中就不乏这方面的瑰异意象。

阅读诗歌,绕不过意象,因此,同学们应该粗略了解有关“意象”的基本知识。

二、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不是并列的两个概念,意象是意境的构件,是创造艺术形象的细胞。如果把意境比喻成一座很有欣赏价值的假山,那么,意象就是一块块太湖石,在匠心的驱遣下,各就各位,偃仰配合,上下呼应,成就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纤绳勒进肩膊”等意象,不是互不相干的散兵游勇,而是互相联系、产生合力的艺术构件,它们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古老、落后、贫穷的祖国的形象。面对这样的祖国,读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自然会产生出拯救她的命运、改变她的形象的强烈冲动。

任何时代的诗人,不管是运用什么体裁来创作,都会自觉遵守艺术创造的规律,通过具体生动的意象来创造意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登高》的前四句,运用了急风、高天、清渚、白沙、猿啸、鸟飞六个意象,它们是有机统一在一个诗的境界里的。在急风高天寥廓的环境中,猿的啼叫显得有些凄清;在清渚白沙空旷的背景下,鸟的飞翔也显得有些寥落。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进一步将镜头拉近,推出两个特写镜头,或者说是移动的特写镜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无边”何其阔远,“长江”“不尽”何其悠久,再加上“萧萧”“滚滚”的描摹,不仅使人想象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这四句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整体,创造了一个阔远、寥落得令人感怆的艺术境界,比起陈子昂笔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古远和虚空,这里的“秋景”多了一分充实和饱满。

意象是砌造意境的砖石,因此,欣赏意境可以从把握意象入手。如果是多个意象,还应关注和领会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孤立、静态地分析。

三、意象和情感

意象意象,象中有意,借象传意,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一体。任何存活在作品中的意象,都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不含感情的意象,充其量只能叫做物象,是外在于诗人心灵的东西。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诗人通过驱遣意象从而创造意境来表现情感,读者则需要透过意象和意境来体会其中真实、细腻的情感,从而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心灵世界。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中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这里诗人用“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表现了祖国的新生和希望,情感是欣喜的,充满向往的。新颖的意象,再加上形象的修饰语和描写性语言,使得这一组意象群格外鲜亮,使读者在吟诵的时候,充满对祖国的希望,甚至渐渐热血沸腾,渴望投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从作者说,诗可以言志述情;从读者说,诗可以励志、激发和美化情感。

典故是一种文化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得当,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对待同一典故,有时可以顺向运用,有时不妨“反弹琵琶”。当然,这两种方式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是不一样的。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辛弃疾在这里直接借用曹操的赞语,赞扬年轻而又神勇的孙权,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强烈向往。而同样是爱国诗人的陆游,在《黄州》一诗中也运用了这个典故:“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楚囚”“齐优”都是典故,篇幅所限,兹不赘述,同学们可以查查《辞海》《辞源》等工具书。)陆游似乎故意与辛弃疾抬杠,“生子何须似仲谋”,包含着愤懑的情绪,当中有对当朝君臣贤愚不分的不满,也有由失意所带来的虚无主义的慨叹,更有对自己蹉跎半生功业未树的抱憾和无奈。

四、高考语文对“意象”的关注

阅读和鉴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门类,就其中的“意象”来说,高考试卷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例如: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选了无名氏的《[正官]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处寻。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这是一首表现渔父闲适隐逸的生活和情趣的曲子。题目:“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这道题考查对意象及其特点的认知,答案是“流水”和“白云”。

由此看来,语文高考重视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诗歌形象的构件“意象”的认知和欣赏。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这一点。

上一篇:高考常见词as用法总结 下一篇:阅卷老师谈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