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那”的强调标记用法

时间:2022-07-25 02:50:25

摘 要:本文考察河南新郑方言中“搁那”的强调标记用法,语用推理是其虚化的动因。“搁那”处于非谓语核心状语位置,用于表否定、不满情绪的语境中,通过心理组块和重新分析机制形成。

关键词:“搁那” 强调标记 语用推理 心理组块 重新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方言词“搁”的研究较多,从静态分析的有褚晶(2006)、吴晓红(2009)、张德岁和唐爱华(2011)等;从动态分析的有周洋(2015)。目前,关于该词的词汇化现象鲜有人分析,本文考察家乡新郑方言中“搁那”的强调标记用法。

“搁那”在北方方言口语中是一个高频词汇,在汉语共时平面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动词,表放置

(1)行了,搁那儿吧,我洗完澡睡觉时再看吧。(《在纽约》)

2.介词,相当于“在”

(2)跑到半截子你停到足球门框子那儿干啥呀?搁那儿和中学生唠磕,是不是?(《马家军调查》)

3.表强调

(3)新郑方言:别重装系统,要不以后你清表程度很搁那儿做系统啊!①

例(1)、(2)中的“搁那”分别是动词用法和介词宾语表处所的用法,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口语中广泛使用;例(3)中“搁那”的用法目前在北方方言中较少,但是在笔者的家乡新郑方言口语中却广泛使用。新郑方言中“搁”与虚化的“那”组合时,口语中常带儿化音,表强调,且带有不满的主观色彩。

二、“搁那”的强调标记分析

汉语中有一些介宾结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凝固成词,如连词“于是”。“搁那”在虚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强调标记的用法。本文在分析“搁那”共时平面用法的基础上分析其强调标记产生的条件和机制。

在汉语方言口语中,以笔者家乡新郑方言(中原官话郑开片)为代表,“搁那”已有词汇化倾向,其作为介宾结构经重新分析后,表强调,常出现在消极语境中,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消极色彩。“搁那”的语义特征已不能从构成成分“搁”或“那”推导出来,丧失了其原有的语法结构,且不必局限于状语位置,出现位置较自由。如:

(4)开住车清搁那儿很找你啊!

例(4)可以作如下变换:

(4)a.开住车清很找你啊!

(4)b.开住车清很搁那儿找你啊!

(4)c.开住车清很找你啊,搁那儿!

从句法位置来看,例(4)中的“搁那”用法较自由,即使省去,也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意义,位置较灵活,可以出现在程度副词“清”“很”的前边或后边,或位于语气词“啊”的后面。这表明“搁那”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很紧密。

首先,“搁那”在语义上不能换成“搁这”,这里的“那”不是实指的指示代词;其次,若“搁那”是表处所的实义动词,其中的定指指示代词“那”则表明说话人知道听话人的具体地点,也就意味着说话人没有必要再去找听话人了。事实上,说话人并不知道听话人在哪里,所以才需要开车去找听话人。因此作介宾结构分析的“搁那”与现实语境不符。另外,方言中表强调的副词的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向“搁那”渗透,使得这种语境下的“搁那”具有了“强调”义。

语用上,一方面,听话人让说话人去找他,因此听话人的言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说话人带来了麻烦,即这些麻烦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由此说话人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则的影响,某事件的某方面是说话人比较关注的,这些关注的方面在语义上倾向于以凸显的方式出现,而说话人不关注的方面则容易被忽略。例(4)在说话人的认知中,不希望发生的“找”这个行为是说话人的注意力所在,在语言编码中常被凸显或强调。而“搁那”并不是指说话人的具体所在地点,并且从语境中也找不到该地点,而是语义虚化,强调、凸显动作行为“找”。因此,“搁那”具有了表强调的消极主观色彩。

“搁那”虚化经历的时间较短,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介词结构的源义。试比较:

(5)他搁那儿吃饭嘞。

(6)别搁那儿膈应使讨厌人,你看你弄嘞哪儿都是脏嘞!

(7)你清搁那儿很还人情啊!

例(5)中的“搁那”是典型的介宾结构,作状语,表示“吃饭”的地点。例(6)仅从书写形式上可以理解为虚化的中间状态,作两解:一是“搁那”是介宾结构,相当于“在那里”,句义为“别在那里膈应人”;二是“搁那”表强调,强调对听话人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哪儿都是脏”的不满。在新郑方言中,这种语境下说话人一般忽视对方“膈应”的地点,凸显对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膈应”,所以在母语环境中倾向于作第二种理解。例(7)从情理的角度来说,说话人并不是强调也没必要强调“还人情”的地点,“搁那”强调了对听话人“还人情”的不满。

与“搁”组成介宾结构的词语很多,为什么只有“搁那”产生了词汇化倾向呢?因为韵律在词汇化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冯胜利(1997)认为,汉语的自然韵律音步限制是两个音节。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指示代词“那”处于虚词和实词之间,意义较易虚化。因此,在一定语境中“那”的“远指”义虚化,与“儿”共现,在口语中常弱读为一个音节,且与“搁”组成一个和谐的双音节词“搁那”。

词汇化是在一定的语境和语用中发生的。语用推理是诱发“搁那”虚化的动因。说话人为了表达对对方行为的不满,主观上有意突显、强调该行为,而忽视行为的发生地点。这种语用推理诱发了背景信息“搁那”语义上的虚化。说话人主观上认定的“突出强调”义需要显现在话语的表层句法结构,而状语处于非谓语核心位置,较易虚化,可强调动作行为,突出前景信息,即谓语核心。上述语用、语义和句法因素,使得处于状语位置的“搁那”具备了虚化的条件。

董秀芳(2002)指出,词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由心理组块造成的词汇被重新分析的过程,“心理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相互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由于组块心理机制的作用,说话者倾向于把在线性顺序上相的介宾结构“搁那”看作一个整体加以处理,不再对其内部介宾结构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二者之间原有介宾结构的语法距离消失。这样,“搁那”经重新分析表“强调”义。当“强调”义一旦被约定俗成而规约化,“搁那”就完成了由介宾结构到表强调标记的虚化。

三、结语

通过对中原官话新郑方言共时平面“搁那”的强调标记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语用推理是诱发“搁那”虚化的动因,处于非谓语核心状语位置是其虚化的句法条件,心理组块和重新分析是虚化得以实现的机制。

注释:

①笔者家乡新郑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

参考文献:

[1]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赭晶.山东枣庄方言中的介词“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7).

[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6]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J].皖西学院学报,2009,(3).

[7]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8]张德岁,唐爱华.皖北方言的“V+搁+N(L)”格式[J].语言科学,2011,(2).

[9]周洋.汉语口语中的置换假设标记[J].语言科学,2015,(2).

(赵丽萍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100080;李秀丽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文学专业 100024)

上一篇:iPhone也可以无线充电 下一篇:上海中小学生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