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的学术考察

时间:2022-07-25 02:42:10

《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的学术考察

新时期蒲学成就斐然,而《蒲松龄研究》作为新时期蒲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以其纯正学风引领国内外《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研究者和爱好者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及时发表相关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推动着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针对蒲学新时期的发展,认真梳理与检讨《蒲松龄研究》在蒲学研究各方面的成绩和不足,是一项有益于蒲学新发展的值得当下深入做下去的工作。本文便基于这样的动机,对《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的成果展开较为全面的学术考察,考察的时段为《蒲松龄研究刊》1986年创刊至2010年第三期,总计76期,1438篇文献的学术成果。考察内容主要侧重于《蒲松龄研究》主体专论部分(包括蒲松龄家世生平研究,蒲松龄思想研究,《聊斋志异》研究,聊斋诗文研究,聊斋俚曲研究,《聊斋志异》比较研究,《醒世姻缘传》研究等栏目文章)。在对《蒲松龄研究》的每一期论文目录逐一梳理与借助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键词检索的过程中,因分类辨析上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以及关键词检索的不完全性,本文所统计的数据未必绝对精确,然而并不影响学术考察的可信性。本文以大量数据统计为依据数据化描述形式呈现《蒲松龄研究》自创刊以来学术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一、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学术研究话题概述

《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学术研究话题广泛,选题多样,栏目设置除蒲学专论主体部分之外还包括诸如名家读聊斋,青年园地,柳泉随笔,聊斋欣赏,争鸣园地,中国文言小说研究等部分。其中涉及到了文献考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蒲学史论等蒲学各方向的研究选题。各栏目各类文字约1438篇左右,其中专论部分占绝大数。在统计过程中,采取逐一查阅每期目录的统计方法与关键词检索方式相结合,有些统计是将主体关键词与相关关键词组合为一体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尽可能充分地获取该部分的研究论文篇次,以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真实的学术研究状况。以下是对《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学术研究的简要学术回顾:

(一)文献考论

《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文献研究作为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这一领域的探讨自有蒲学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蒲学研究者经过不断的努力,对蒲学文献的新发现、作品的校勘整理及蒲学资料的搜集汇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以下统计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文献研究是延续性很强的热点研究。

表1 文献考论论文统计表: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百分比

1 版本 16 9

2 作者 62 35

3 作品1 33 19

4 作品2 23 13

5 其他 41 24

―― 175 ――

说明:作品1为《聊斋志异》,作品2为《醒世姻缘传》。

表1显示的作者考论主要包括蒲松龄的祖籍家世、交游等话题。版本考论主要包括《聊斋志异》各种抄本(铸雪斋抄本,新发现的各种抄本及藏本等),成书过程等的考论。就版本与作者考论文章总量比较而言,作者考论倍增于版本考论,说明作者考论在《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文献研究方面的用力之勤,主要集中在《醒世姻缘传》一书的作者考证方面,蒲松龄的交友话题。在同时,其他考论文章内容丰富多样,其篇数远大于版本考论部分,而且保持增长趋势。

(二)作家与作品评论

我们知道,文学活动构成包括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四要素,文学研究离不开对作者、作品、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的研究。《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文学批评作为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地重视,也是持久性的研究热点。从以下统计表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表2 人物与作家评论统计表: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1 人物 91

2 作者 88

合计 ―― 179

说明:该表统计时已将人物部分中的群体人物列入。

表3 蒲松龄评论统计表:

思想观念 论文篇数 艺术创作 论文篇数

1 哲学思想 4 1 人物形象 9

2 美学思想 7 2 创作心理 5

3 创作思想 42 3 艺术构思 2

4 社会思想 25 4 表现手法 2

5 诗学思想 3 5 ――

6 经济思想 6 6 ――

7 善恶思想 3 7 ――

说明:该表统计是以蒲松龄为主体关键词并与相关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

表4 《聊斋志异》评论统计表:

形式与风格 内容与接受

表现与技巧 16 思想与意蕴 59

构思与结构 22 意义与价值 37

创新与创造 9 传播与影响 8

特色与风格 13 主线与主题 11

其他 9 重构与接受 3

合计 69 合计 118

说明:该表统计是以聊斋志异为主体关键词并与相关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

由表2可知,作家评论和作品中的人物评论用力颇勤,从数量上来看二者是相当的,没有很明显的划分显示。

表3显示,以蒲松龄为主体关键词所获得的文献资料显示出“思想观念”远大于“艺术创作”的研讨篇次,足见在对作家的研讨中作家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而以“聊斋志异”为主体关键词检索的表4显示,对《聊斋志异》“形式与风格”与“内容与接受”的研究总体用力较不平均。其中,尤以“思想与意蕴”“意义与价值”两方面的用力明显多于其他各部分,可见如今的蒲学研究在学术上较注重于《聊斋志异》的现实关注及思想与意义。

在对作品进行整理统计时,《醒世姻缘传》的关注点多集中于作者问题的探讨,本文就没有进行具体的数据统计进行列表分析,着重对《聊斋志异》进行了研究统计。新时期的研究在聊斋的诗词研究和俚曲研究方面有较大的比重,故对这两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对《聊斋志异》这一作品的研究方面,人物论是《聊斋志异》研究的热点话题,《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受关注的情况由以下统计表可以充分显示(合计159篇次):

表5 人物评论统计表:

人物 论文篇数 人物 论文篇数 人物 论文篇数

1 狐 40 14 嫦娥 3 27 阎罗 1

2 龙 2 15 沈氏 2 28 清官 3

3 狼 2 16 香玉 5 29 章阿端 1

4 虎 3 17 侠女 4 30 吕四娘 1

5 花 1 18 娇娜 5 31 林四娘 1

6 莲香 2 19 青凤 4 32 绿衣女 3

7 婴宁 12 20 农民 1 33 多余人 1

8 葛巾 3 21 真人 2 34 蒋太史 1

9 贤妇 1 22 女性 28 35 公孙九娘 1

10 女仙 1 23 花神 1 36 妒妇悍妇 6

11 精怪 2 24 连城 4 37 莲花公主 2

12 儒商 5 25 恒娘 1 38 凡间男子 1

13 树妖 2 26 瑞云 1 合计 ―― 159

由表5可知,在对人物的研究中,无论是单独的人物形象还是群体人物形象,对于女性的研究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在159篇有关人物的评论中有52篇占大约33的篇幅是单独的人物评论,更多的是在群体人物的研究上。尤其是关于“狐”“女性”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重。可见,在蒲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于“狐”的整体形象及“女性”整体形象的研究用力颇勤。

表6:聊斋诗词与俚曲研究统计表: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1 聊斋诗词 52

2 聊斋俚曲 112

合计 ―― 164

从表6不难看出,在蒲学研究方面,对聊斋诗词和俚曲的研究着力还是颇多的。但研究视野和视角还非常狭窄,基本都是局限于曲调、格律、曲牌以及字词的校订上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重。蒲学研究对聊斋诗文的关注一直较少,研究上多泛泛而谈之作,无论是选题还是深度,都较为平淡,因此这一研究领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开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蒲学史述研究

蒲学史述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被关注,从而形成持久的研究热点。因为,蒲学史述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那些真正研究《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研究者更充分地了解相关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避免选题的常见重复而难出新意。譬如讨论人物形象方面的出新已经相当地不易,更需要选题时做一番耐心细致的文献历史考察之后,才有可能撰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份量、并确有研究心得的蒲学论文。蒲学研究“难在出新,难在述旧,难在彰显学术个性”。所谓“述旧”,此处意指对过往成果的一种描述、检阅、梳理、整合。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关注蒲学的“研究之研究”。所谓“研究之研究”其核心应当是蒲学的学术史研究,即对以往的研究经过了一番检阅、筛选,按一定的框架给以描述整合和理论概括。这是学术积累的问题,没有这样的积累别说“接着讲”,即或是“照着讲”也不能有新的讲法而只是盲目性地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蒲学发展从旧蒲学到新蒲学已经经历了多年,蒲学史述的研究领域应该说是非常广阔的,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很不充分的,这一点由下表可见:

表7 蒲学研究论文统计表: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备注

1 蒲学学人述评 35 胡适、鲁迅、王渔洋、冯镇峦、但明伦、袁世硕、汪曾祺、路大荒、方舒岩等。

2 国外蒲学研究史述 20 越南、日本、俄苏、乌克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印尼、马来等。

3 蒲学史述 10 综述等。

4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述 44

5 其他 5

合计 ―― 114 ――

由表7可知,有关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述评和有关蒲学学人评述的篇次较多,而有关蒲学史述和有关国外蒲学研究史述较少。并且,从备注一栏可以看出,关于蒲学学人的史述主要集中于很少的几位学者作家,如胡适、冯镇峦、路大荒等古今学者。而国外蒲学史述也主要集中在蒲学研究较为活跃的几个国家,其中以东亚尤其是日本为主。因此,蒲学史述的研究亟待拓展。

《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选题范围很大,已经研究的论题很多,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譬如《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题咏与蒲学题咏派研究、蒲学论争与蒲学思潮研究、蒲学论著专书研究等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未及一一详细考察。

二、理论方法多样化、视角不断出新

新时期蒲学也是理论方法多样化、视角不断出新的蒲学研究时期。在对《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研究方法论进行探讨时,将《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研究方法分了多个方向:索隐派的视角与方法、理论批评派的视角与方法、考据派的视角与方法、文本分析派的视角与方法、《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文献学的视角与方法、社会学批评的视角与方法、形象论析派的视角与方法、文化学的视角与方法、形式分析的视角与方法、比较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等方法与视角。这些方法与视角在新时期蒲学的学术研讨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一些新的方法与视角也在不断应用于蒲学研究过程中。下表是对《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不同理论方法和视角研究的论文统计,文章篇次将近800篇之多。这些统计均为主体关键词与相关关键词组合为一体的方式所进行文献检索,而其中的交叉互含与一般个别区分的呈现只是出于认知了解上的明晰和具体之目的而为。

表8 理论方法和视角研究统计表:

理论方法 论文篇数 理论方法 论文篇数

1 文献研究 8 18 原型研究 8

2 神话研究 9 19 文体研究 7

3 文化研究 44 20 人格研究 22

4 比较研究 35 21 诗学研究 5

5 语言研究 12 22 宗教研究 14

6 叙事研究 38 23 经济研究 14

7 美学研究 34 24 寓言研究 8

8 哲学研究 15 25 陌生化研究 3

9 结构研究 45 26 价值学研究 10

10 伦理研究 17 27 方法范式研究 3

11 心理研究 51 28 探佚索隐研究 1

12 历史研究 33 29 意象意境研究 24

13 接受研究 5 30 艺术哲学研究 2

14 社会研究 135 31 风格流派研究 6

15 政治研究 10 32 形象论析法研究 59

16 民俗研究 5 33 小说创作学研究 22

17 女性研究 64 34 影视戏剧改编研究 16

表8所统计的各种理论方法与视角还有诸多遗漏,但已经足以说明这么多年来《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学术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本表显示,在所统计的34种之中社会研究(135篇)约占17、女性研究(64篇)约占8、形象论析法研究(59篇)约占8、心理研究(51篇)约占7、文化研究(44篇)约占6、结构研究(45篇)约占6,六者相加约占52,超出使用各种理论方法与视角研究的论文总篇次的一半多。表8还显示,比较研究、叙事研究、美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均超过30篇次,合计140篇次,足见此四种方法视角的运用之频繁;而30篇次以下10篇次以上的方法视角应用也不少,达11种之多,合计176篇次;至于低于10篇次的其他方法视角达到13种,计70篇。

新时期以来《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文献研究的一些状况已在上文“文献考论”中有所表述,文献学的视角与方法作为《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研究的主要视角与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尤其在《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版本和校勘方面,还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形象论析法研究是使用某种文艺理论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阐释,不能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误读误释,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典范之作,影响着新时期来《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人物形象评论。关于《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人物研究的具体情况已在上文的表2、表5部分有过比较充分的叙述。

表8中的心理研究和女性研究均为正在形成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意义在于不断扩大《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新视野,以及不断拓展蒲学研究的学术空间。试以比较研究为例: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两大区域,即与国内文学文化的比较和与国外文学文化的比较。一般而言,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范式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这些研究类型在新时期的蒲学学术研究中均有研究成果。由以下比较研究统计表可见这一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开放性:

表9 比较研究论文统计表之一: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百分比

1 国内比较 44 92

2 国外比较 4 8

合计 ―― 48 ――

表10 比较研究论文统计表之二:

比较对象 论文篇数 比较对象 论文篇数

1 周易―聊斋志异 1 17 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 2

2 水浒传―聊斋志异 1 18 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 1

3 红楼梦―聊斋志异 1 19 后聊斋志异―聊斋志异 2

4 唐传奇―聊斋志异 2 20 才子佳人小说―聊斋志异 1

5 风筝误―聊斋志异 1 21 纪昀―蒲松龄 2

6 子不语―聊斋志异 1 22 沈复―蒲松龄 1

7 清贫谭―聊斋志异 1 23 干宝―蒲松龄 1

8 金瓶梅―聊斋志异 5 24 爱伦坡―蒲松龄 1

9 镜花缘―聊斋志异 1 25 辛弃疾―蒲松龄 1

10 世说新语―聊斋志异 5 26 司马迁―蒲松龄 2

11 本草纲目―聊斋志异 2 27 吴敬梓―蒲松龄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酉阳杂俎―聊斋志异 1 28 归有光―蒲松龄 3

13 艮斋笔记―聊斋志异 1 29 李贺―蒲松龄 1

14 三言二拍―聊斋志异 1 30 细侯―苔丝、美狄亚 1

15 桃花源记―聊斋志异 1 31 宫梦弼―雅典的泰门 1

16 话本小说―聊斋志异 1 合计 ―― 47

说明:该表中“比较对象”为主体关键词。

由表9可知,比较研究篇次总量并不是很可观,主要集中在“国内比较”部分,这部分论文篇次近11倍于“国外比较”论文篇次。而由表10可知,比较的主要关键词均为“《聊斋志异》”与“蒲松龄”,也就是说作家作品之间比较的居多,只有少量的诸如“聊斋志异―话本小说”这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较文章。“国内比较”部分作品之间比较以“聊斋志异―金瓶梅”“聊斋志异―世说新语”比较为最多(各5篇),而作者之间比较以“蒲松龄―归有光”比较最多(3篇)。“国外比较”部分作品之间比较则很少,仅“清贫谭―聊斋志异”,“宫梦弼―雅典的泰门”,而在人物的比较上,有“细侯―苔丝、美狄亚”。总体上说,文学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不如作品之间比较的为多,“国内比较”部分比较则又以古代部分居多,而现当代部分较少。尤其中外文学比较最大的注意点当为尽可能地减少中国研究者对国外文献在所难免的误读。

至于文化研究之热则正与近年来蒲学研究的“文献、文本、文化”融通的学术倡议相呼应。可以说,文化研究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方法论意义十分鲜明,尽管文化研究的学术指向常常游离于文学本身,然而由于它是从文学中尽力搜罗思想资源而总能带给蒲学研究有益的启示。譬如“文化研究”中的诸多话题“《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与中华文化”《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人物形象的“文化人格”“文化心态”“心理文化机制”“社会文化心理”“儒学内涵的文化反思”“文化审美意义”等,以及关于蒲松龄的“文化理想”“情文化观”等,均具有对于思考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未来文化模式、文化建构的启示意义。

因时代与形势的变化、文化与学术的发展而要求以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和新的诠释方式来展开蒲学研究,这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不如此难以有创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只要是出于认真的态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能站得住的有学理依据的而不是凭空结纂、乖离基本史实的研究成果,不管其学术观点如何,都应给予平等的重视。

总体说,通过新时期的学术考察可以发现,此间的蒲学研究的通病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所表现:一则缺乏研究意义和深度的选题对象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一则缺乏精细和深入的大而化之的言说方式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所以,应当不断拓展那些有意义、有深度的学术对象,虽然尚待时日,但却值得认真关注。今后的蒲学研究应当不仅关注传统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又应积极关注具有鲜明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并进一步扩大的《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研究的范畴,应重视那些至今很少关注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

三、亟待进一步拓展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

笔者通过较为全面地系统地学术考察认为,至少以下学术领域学术话题亟待进一步拓展。

(一)现当代蒲学学人研究不足,有待拓展

蒲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学术发展是与大批古代蒲学学人和现当代蒲学学人的学术贡献密切相关的,然而,对于这众多学人群体的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由下表可见:

表11 蒲学学人研究之一:现当代中外学人专论(26篇)

人物 论文篇数 人物 论文篇数

1 胡适 5 9 李士钊 1

2 鲁迅 1 10 王渔洋 2

3 吕扬 1 11 汪曾祺 2

4 孙犁 1 12 朱一玄 1

5 方舒岩 2 13 路大荒 3

6 罗尔纲 1 14 冈本不二明 1

7 袁世硕 2 15 安冈章太郎 1

8 徐中伟 1 16 阿列克谢耶夫 1

说明:该表统计未把人物介绍、怀念类和质疑商榷文章未列入,序文列入本表。

表12 蒲学学人研究之二:中国古代学人专论(9篇)

人物 论文篇数 人物 论文篇数

1 冯镇峦 5 3 王统照 1

2 但明伦 2 4 纪晓岚 1

说明:该表统计未把人物介绍类文章列入。

表11显示,对现当代中外学人的研究涉及16位,论文篇次仅26篇之多,其中关于胡适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关于路大荒、方舒岩、汪曾祺、王渔洋、袁世硕等的研究。我们知道,对于胡适的关注显而易见是基于他的蒲学地位和蒲学影响,他是蒲学史上的名家,对于他们的关注说明蒲学研究作为人文学科对于传统和历史的倚重。而对于路大荒、方舒岩、汪曾祺、王渔洋、袁世硕等人的研究则更多研讨小说主题以及美学风格与蒲松龄《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承继性,或者对蒲学的反思等方面。也就是说,对于他们的研讨更多集中于主题内容和艺术风貌、研究方法与视角。

从表11可见,对新蒲学百年的学人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譬如学刊还没有发表对于马瑞芳、蒲泽、吴兴兰、李汉举等这些有影响的蒲学学人的研究专论,而对于路大荒、袁世硕、汪曾祺、李士钊等这批很有影响的蒲学名家虽有一些专题研讨仍嫌用力不勤。同时,对于已经过世的蒲学学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健在的蒲学学人,说明已经过世的蒲学学人的影响力之大,及其他们作为蒲学这一个人文学科的重要学术资源价值。

表12显示,中国古代蒲学学人专论总计不过9篇,涉及仅4位学人,其中关于冯镇峦的研究篇次最多(5篇)。这一现状表明,相对于旧蒲学的历程而言,可研究的学术空间非常之大。

(二)国外蒲学研究不足,有待拓展

国外蒲学研究既包括中国学者研讨国外蒲学发展的成果,也包括国外学者研讨国外蒲学发展的成果。国外蒲学研究文章不少于20篇次。不过从下表统计显示可见,国外蒲学研究的文献考论和文学文化评论仍然不足,其中文章又多为译文介绍以及序言后记等。

表13 国外蒲学研究论文统计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1 聊斋译评 9

2 综述 4

3 其他 7

合计 ―― 20

说明:该表统计未包括国内少数民族译本介绍与研究文章。

国外蒲学研究的亟待拓展是与充分彰显《聊斋志异》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典范意义息息相关的。《聊斋志异》的翻译文本已经有二十几种,由此促成《聊斋志异》与外国名著比较的论文纷纷发表,也因此使《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的视域下的重要经典,从而不断彰显《聊斋志异》的世界影响,同时也是拓展蒲学这一学科的世界影响。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国外蒲学研究成果的稀薄与《聊斋志异》翻译发展显然不相匹配。

(三)地域性蒲学研究不足,有待拓展

新时期蒲学发展历程是与全国各地蒲学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自新时期以来,随着新时期蒲学热潮的不断出现,各地蒲学团体纷纷成立。除全国性的学会外,还有各省级、县级甚至街道的学会成立,扩大了蒲学的研究队伍。然而,除全国性的蒲学社团的蒲学活动以及淄博市、高邮市、宝应市的蒲学研究的状况为社会所熟识之外,地域性的蒲学组织和研究状况难为社会所熟知。

表14 地域性蒲学研究论文统计

论文分类 论文篇数

1 淄博 3

2 高邮 2

3 宝应 2

合计 ―― 7

《蒲松龄研究》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有关各地蒲学团体与蒲学活动情况,譬如《蒲松龄俚曲与淄博五音戏》《与淄博方言的比较句》《蒲松龄游幕高(邮)宝(应)的媒介人物探析》《蒲松龄游幕宝应的来龙去脉》《清水潭和蒲仙的高邮情结》《蒲翁邀我去宝应》等等,主要是研究性文字,探讨地域与蒲松龄创作的关系。不难得出结论:新时期蒲学,《蒲松龄研究》鲜见地域性蒲学研究文章,这一学术领域学术话题的研究亟待拓展。

总之,通过这次学术考察,笔者认为急需拓展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仍然不少,诸如续书思想艺术方面的具体问题研究,以及续书与《聊斋志异》比较的具体研究,国外蒲学学人研究,蒲学流派与蒲学思潮研究,蒲学方法论研究,新时期蒲学史研究,新时期蒲学论争研究等,我们期待这些学术领域学术话题能够被不断坚持做下去。

结 论

《蒲松龄研究》新时期的成就显著,作为新时期蒲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以其纯正学风引领国内外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及时发表相关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推动着蒲研究的深入发展。其在学术研究、理论方法和视角出新、研究问题的方向拓展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今后的蒲学发展提供了方向。

今后的蒲学研究应当不仅关注传统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又应积极关注具有鲜明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并进一步扩大的《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研究的范畴,应重视那些至今很少关注的学术领域学术话题。

参考文献:

[1]高淮生.《红楼梦学刊》三十年述论[J].河北:红楼梦

学刊,2010.5.

[2]吕启祥.应运而生迎难而上――写在

三十岁生日之际[J].河北:红楼梦学刊,2009.4.

[3]黄毅、许建平.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

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兴兰、李汉举. 二一年蒲松龄研究综述[J].山

东:蒲松龄研究,2005.3.

[5]杨广敏、张学艳.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

述[J].山东:蒲松龄研究,2009.4.

[6]袁明.蒲松龄俚曲与淄博五音戏[J].山东:蒲松龄研究

1992.2.

[7]罗福腾.《聊斋俚曲》与淄博方言的比较句[J].山东:

蒲松龄研究,1993.1.

[8]徐少奎.蒲松龄游幕宝应的来龙去脉[J].山东:蒲松龄

研究,2010.3.

[9]杨海儒、李冬梅、杨晓林.蒲松龄游幕高(邮)宝(应)的

媒介人物探析[J].山东:蒲松龄研究,2005.4.

[10]张愈.清水潭和蒲仙的高邮情结[J].山东:蒲松龄研究

2008.2.

[11]刘心德.蒲翁邀我去宝应[J].山东:蒲松龄研究

2003.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指示代词“夫”与“这\那”的语法化比较及分析 下一篇:“露”出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