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细节,绽放语文课堂亮丽奇葩

时间:2022-07-25 02:21:22

处理好细节,绽放语文课堂亮丽奇葩

摘 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使这样的理念得到充分的实践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并努力实践的课题。本文作者所谈及的相关话题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 处理细节 奇葩亮丽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中学生富有创新的活力,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能有效地达成,尤其是我们的课堂能够彰显出极度开放的特色。课堂是动态发展的,我们的每堂课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尤其是会出现诸多精彩的细节。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细节,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为亮丽。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我们教学课堂中的诸多细节,绽放出亮丽的奇葩呢?笔者以为必须努力做到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细节的处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一双慧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这样的目标既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又适应我们初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同时也符合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人才培养需求。这就需要课堂教学切实把握住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一般说来都是生动而又活泼的,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潜在的且极具爆发力的创造性。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所呈现的状态往往又容易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漏走,或者说被我们自不自觉地放掉了。诸如此类的现象是极不利于课堂中颇具影响力的亮丽奇葩的绽放的,所以,在笔者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很注意去瞄准课堂中那些许许多多的精彩细节。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时,只要能去真正地呼吸那一朵朵带露的小花,那定能嗅到其清香、浓香或者说是醇香。不管是怎样的香,学生嘴里道出来的才是“一字一世界,一句一天地”的真谛所在。

二、细节的处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识每个学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是在做着这些方面的工作,特别注意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有效乃至于高效生成的目的,尤其是在我们诸多的公开教学以及一般的教研活动中显得十分得突出。我们总是在平时的课堂中把目光集中在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少数学生身上,把目光集中在经常闪光的学生身上,所以,不能经常表现自己的学生是永远不能得到关注的。这就使得我们课堂教学的诸多细节尤其是一些不能得到我们关注的细节,也许就是一些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或者说是产生极大轰动效应的细节白白地流走了。教育教学的诸多细节让我们比较清楚地意识到:有的时候,真正能够感悟到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的却是那些在课堂学习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让我们能够形成这样的思维:不要照着以往的惯例,总以为某些方面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就完全是在我们所认为的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苹果里的五角星不就出自于一个幼儿园的幼儿对苹果的不循规蹈矩的切法吗?所以,在我们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较为理想地通过细节的处理达到绽放亮丽奇葩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去认识每个学生。可能有人会这样说,我们对学生怎么就不认识了呢?笔者所说的是我们要去认识每个学生都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的精彩。只不过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地去发现,在发现的基础上还要把发现去真正地当回事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现。

三、细节的处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发挥群体效应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可以使得学生更为活泼健康地成长,可以使得课堂呈现出更多的精彩,这是我们教师和学生曾共同分享过的,也是我们同仁所有目共睹的。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重性,从某些意义上讲,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一些细节和“度”,反而会把课堂弄得一团糟。怎样才能避免一团糟呢?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中细节的处理要努力发挥群体效应,也就是说课堂中出现的细节性问题,还应由课堂中的所有主人去共同参与解决,譬如我们和同学们一同鉴赏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乃至于小说和戏剧,作品中所流淌着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些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拿小说来说,有些小说中的主人翁不甚明显,说他是主人翁无妨大碍,说你是主人翁也错不到哪里去。但是,总要能够道明自己充分的理由才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应当说是我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诸多的教学参考资料对作品的主人翁问题一直存在多种说法,那么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到底是谁呢?教授这篇小说,在探讨作品的主人翁时,我们的学生还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是于勒,有的则不这么认为。谁是谁非,笔者不去妄加评判,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进行思考、探析以及后来课堂中的近乎打擂台式的辩解,笔者发现我们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极强的。

只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使其探究出诸多的精华,当他们表达出来时才耐人寻味呢。所以,出现精彩是一方面,而生成精彩又是另一方面,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考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黄冠.和谐教育与语文教学[M].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7,(7).

(赵电宝 江苏邳州新城中学 221300)

上一篇:学校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爱,是学生成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