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古扇风千缕

时间:2022-07-25 01:54:31

As time goes by, many Chinese still remember the grace of Chinese folding fans. The craftsmen for making folding fans in Suzhou are such a special group who have inherited the unique technique of making folding fans for long time. Wang Jian is one of them. He has gained a good reputation in this circle and witne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 from handcraft to special art. He is not only skilled in manufacturing folding fans but also experienced in identifying the fake from the genuine.

很多人在回忆夏天时,会浮现出光着膀子抡蒲扇的场景;而有些人回忆夏天,却是长袖纶巾折扇摇。前者,是贩夫走卒的世情;后者,是文人雅士的风雅。然而,有那么一个时期,世情和风雅的界限泯灭了。属于文人雅士专属的折扇开始下沉:本应该题沈周的字、绘唐伯虎画的折扇扇面,被地摊小广告代替。于是,被丰子恺先生称为“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专门用来秀才情、说风雅的折扇,就变成了“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宣传方式”。年长日久,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那就是折扇本来的面貌。

但是,还有很多人依然保存着关于折扇风雅的记忆。苏州的折扇艺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群体。时到今日,当我们寻访苏州时,依然能找到那些被称之为“袖怀雅物”的折扇。

每一把折扇,打开时,扇动的是一丝风雅古意;折起时,带走的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王健年仅40就已近成为名满天下的苏州折扇大师,如今更是成为见证苏州折扇从工到艺转变的标签;而桃花坞大街旁的王健扇庄虽然店小,却成为苏州文人扇的品牌旗舰店。

在走进这个小小的作坊,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鼻而来。“这是煮明矾的味道,最近是梅雨季节,不用明矾熏蒸,做扇骨的竹片、做扇面的宣纸都很容易上霉。对我们竹人来说,竹子就是我们的宝贝,竹子之于竹人,比竹子之于熊猫还珍贵。如果竹子发霉了,竹人再心灵手巧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健介绍道。

王健把竹人分为两种:其一曰竹工,做竹蒸笼、竹簸箕、竹篮之流,为使生活更方便而加工竹子;其二曰竹艺,做扇骨、笔筒、竹刻之类,为提高生活品位而把竹子制成艺术品。前者把竹作为一种工,利用竹的自然属性;后者把竹作为一种艺,把竹虚心、有节、挺拔、常青的属性人格化,因而让竹变成了风雅的代名。在王健眼中,所有拜为祖师爷的竹人,都是艺术家。

“要制成水磨玉竹折扇,首先要选用水煮后放置8年的玉竹为原料,再用木贼草蘸水后细细打磨。用砂纸打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打磨出来的竹骨缺乏细致温润感,而水磨玉竹折扇之所以为文人雅士喜爱,正是因为用水磨法打磨出来的竹骨如玉一般温润光泽,符合古人‘君子比德如玉’的寓意!”在老宅,师傅正在把自己最新复原的水磨玉竹工艺传授给年轻的徒弟。老宅通风效果不好,师傅拿着玉竹打磨时蘸水,手上的汗水就能湿透竹片。徒弟看师傅演示,不动声色就已经汗流浃背――折扇看起来风雅又清凉,但是制扇可和二者不沾边。

除了制扇,王健还有一个绝活。他从桌底下拎起一个竹提箱放在桌上,轻轻推开箱盖,里面露出一排古朴的折扇。

泥金、素面、冷金洒金面……一个小小的竹提箱中,竟然有几十把明朝古扇。这些扇子虽然外观雅致,但是或扇骨折断、或竹刻磨损、或扇面不全――原来,这些古扇是全国各地的折扇藏家委托王健修复的。经过20多年的摸索,王健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能识别古扇真伪,更练就了一手“修旧如旧”的绝活,以至于成了古扇修复专业户――每年修复的古扇高达近千把。

在我们感受古风雅意时,徒弟们正赶着把这股风雅发往各地。如今,仅有5个人的小作坊,一年产扇骨3000把、扇面1万片。扇骨主要被各地的收藏家垄断,而扇面是画家的抢手货。王健一年只产扇骨10把,据说他的“欠债”已经排到了10年之后。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下一篇:杭州市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