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德教育的成效解析

时间:2022-07-25 01:17:16

高校医德教育的成效解析

随着学生医德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医学本质、学医目的的明晰认识,以及医德培养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学生医德行为也明显好转。突出表现在实习期间,学生除了临床操作技能娴熟外,对待病人态度也明显好转,服务理念及服务精神也得到提升。在教学实习基地医院,受到患者口头表扬及优秀实习生的人次不断增加,由此产生“马太效应”,大部分后续实习者都以往届优秀实习生为榜样、典范。

一、以德促医氛围形成

随着学生医德培养的深入展开与成效初现,在我院逐渐形成了以德促医的良好氛围。为加强学生的医德培养并使之有效地落到实处,我院将培养学生医德行为融入日常教学与教育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授,也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养成。通过院办、学生处、教学科室的多方努力,定期请包头市三甲医院德艺双馨的资深教授、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优秀护士,以及包头医学院的知名教授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言传身教,使护理学生明确,作为合格护士需要在专业与道德两个方面都有严格标准与要求。为更好地形成了以德促医(护)的良性循环,学生科与教学科室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如庆祝“5.12”护士节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南丁格尔”精神、“5.25”心理健康宣传周、“12.1”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护理技能大赛、怎样成为一名合格医护人员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学生参加活动相关背景知识的涉猎与活动过程的实践经历,使其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专业与品德同样是新时期合格医护人员的内在品质与从医的重要条件。因此,将医德培养融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之中,形成以德促医的良性循环机制,才是使医护学生成长成才的最佳培养模式与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医德培养渠道多重

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医护从业人员的要求与需要,医德培养内容也不断充实,与时俱进,培养形式也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1.内容丰富多彩

传统医德培养途径单一,即统一授课;内容单调,即职业道德与规范;形式单纯,即课堂讲解。如今无论是在培养形式还是途径,尤其是内容,都趋于多元、丰富。医德课程设置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层次的过程。由原来单一的《护理伦理学》向《护理礼仪》、《护理学生人际交往与沟能》等课程发展。这些课程的成功开设和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扩展了其知识面,既丰富了知识,又提升了情操。

2.形式多样灵活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学生两方面的需求,医德培养形式也多样灵活。时至今日,除思想政治课教师外,专业课教师也将医德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理论课尤其是以动物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始终以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救治生命的生命意识言传身教地指导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经验的护理教师更是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以自身行动,从查房到打针输液,从清理床铺到衣着服饰等都带动学生尊敬病人、体恤患者,培养学生的尊患、敬患意识。此外,我院积极倡导、组织学生参加义诊和导医活动等,学生通过团委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加入“红十字会”参与公益系列活动,从实践中体味到作为医护从业人员的职责。

3.理论成果增加

多样化的医德培养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德育教育者学历资质的提升,对医德科研的兴趣也日趋浓厚,教师讲授几轮课后都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并参与编写、修订了医德培养的相关教材。目前,我院正在对《护理伦理学》教材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已经在用第三版教材。同时,不断充实与修订《医学生心理健康》、《高职护理学生就业指导》、《人际交往与沟通》。在《包头医学院学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卫生职业教育》等刊物上发表的教学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4.合格人才输送增多

我院本着面向内蒙古西部地区输送合格医护从业人员的目标,针对自治区西部护理从业人员缺乏的现状与实情,对护理人员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实际需要,都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培养德技兼备的护理专门人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社会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作者:王艳春 单位: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市卫生学校

上一篇:职高明分层不分班的英语教学释解 下一篇: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