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犁耙

时间:2022-07-25 10:53:37

儿时,我经常去河北农村姥姥家。在姥姥家,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大人下地,看他们干农活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看大舅犁地耙地。那是我认为最了不起、难度最高、最有观赏价值的事情。

先不说别的,仅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就能让我兴奋不已:大舅到仓房扛上那雄伟的像老龙头一样的弯弯木犁杖,再从牛棚里牵出那头健壮的大黄牛,戴上草帽拿上鞭子背上绳索,简直就像威武的勇士!

说起犁地耙地,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我们的祖先发明犁田技术已有几千年历史,但从没有关于犁地耙地的教科书,都是农民世代口授身传,在实践中逐步学习把握的。犁地不但要有身力腕力眼力,还要有心路。单说那驾驭老牛的本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犁把式要不停地对牛下各种指令,这些指令要长期训练,前后一致,不能“令出多门”。

犁地的章法也大有讲究,种植品种不同、田地用处不同,犁地的章法也就大不相同。比如用来栽红薯、种花生的地要犁出沟垄,种蔬菜的地要犁出畦块,种大田作物的地就能一条条反复均匀地犁。农民犁田之前,心中要打好底样做好规划,才好决定从哪里下犁、犁几行几下。否则,犁乱了就成不了垄,做不了畦,需人工翻整,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此外,犁田还要讲究深浅,插犁太深,牛拉不动,甚至会拉断犁头;插犁太浅,土地翻松不彻底,畦垄土太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犁田还要犁得均匀,不留物根生茬。茬子留太多,不仅土地板结,还会给以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留下许多隐患。

看到大舅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扶犁挥鞭口中吆喝,犁下泥土哗哗翻转,转眼畦垄成形,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地犁好之后就要耙地了,犁好的地必须耙匀耙平才能使用。耙是用于碎土、平地、整地和消灭杂草的农具,一般在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温等作用。耙有许多种类,按作用不同分为齿耙、无齿耙和圆盘耙等,我只见过长方形的铁齿耙。

耙地更是高难度技术活儿。耙地的人首先要有一定体重,还要有较好的体力和身体平衡能力。耙地时要双脚叉开踩在耙上,一手拉住老牛的缰绳,一手挥舞着鞭子,嘴里还要不停地发号施令,让老牛配合行动,根据土地的软硬深浅高低酌情整理,这必须有一种久经摸索难以言传的全身技巧才行。

据说耙地好的人是真正的庄稼把式,不会耙地的人是很难耙平的。地耙不平,一头高一头低,以后的麻烦就大了,浇地时禾苗不是就是泡死。此外,如果耙地不平,做畦时也费时费力。所以耙地人要了解土地的高低形势,把高处的泥土往低处耙,这里有许多诀窍。从地的哪头耙起才能省工省时把地耙平,老手一看就知,新手却看不出究竟。据说耙南方的水田学问更多、难度更大。有些耙地的“二把刀”,田耙不平,还把自己和牛累个半死。

牛拉犁耙的时代过去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今天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机械化在广泛应用,城乡差距在逐渐消失,那古老的犁耙和厚重的耕牛都已难得一见,但它们曾带给农家的实惠和快乐却永远留在我心中。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上一篇: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下一篇:孙方友乡村小说系列之――赵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