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中医治疗61例分析

时间:2022-07-25 10:47:20

乙型肝炎中医治疗61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肝炎病例分析,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采用几种不同的药方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总有效率达90.2%。结论: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37-04

乙型肝炎发病率极高,治愈较难,笔者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将近年来所治病例中资料完整者61例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参照1978年杭州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确诊。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2岁半,最大52岁,其中20~40岁37例,占60.6%;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年,其中4个月以内者8例,1年以内者17例,1~5年者28例,5~10年者7例,12年1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肝炎8例,慢性迁延型肝炎38例,慢性活动型肝炎14例,慢性肝炎转为肝硬化1例。全部病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为阳性,谷丙转氨酶升高者54例,射浊异常者28例,射絮异常者30例,蛋白比例异常者9例,倒置者2例,有黄疸者7例,自觉症状不明显者8例。其中湿热留滞、肝郁湿阻证型43例,纯肝。肾阴虚者8例,肝郁脾虚者10例。

1.2方法

1.2.1主方加减治疗法 笔者从长期的临床观察中认识到,无论急性、慢性、有黄、无黄,“湿邪留滞”是其共同特点,故以清热利湿作为治疗本病的主法,随症加减用药。拟定菌陈郁金汤为基础方:绵陈30g、栀子10g、黄柏10g、郁金10g、枳实10g、广香6g(后下)、麦芽15g、丹参15g,本方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凡正气不虚,或虚而不甚,病属湿热或不甚明显、自觉症状或轻或重或无均可用之,能使症状迅速消除,肝功能恢复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消退黄疸及降转氨酶快而稳定,70%的病例均用本方加减治疗。附加减法治疗如下:热毒盛加地丁、板蓝根、夏枯草、贯众随宜加入。有黄疸加重加绵茵陈60~100g。大便秘结加大黄6~10g。胁痛明显加柴胡115g、白芍15g、元胡10g。腹痛便溏加炒惹仁30g、炒扁豆20g、白术10g、砂仁6g,厚朴10g。肝、脾肿大加桃仁10g、山栀6g、莪术6g、鳖甲20g。舌质红加丹皮10g、大黄3g。呕吐恶心加法夏10~12g、黄连6g、吴茱萸3g。低热加青蒿15g、地骨皮15g。转氨酶稍高持久不降加白芍15~20g、山楂15g。

1.2.2分型治疗法 根据辨证,脉症偏于某型而较突出者,或服茵陈郁金汤后疗效不显著,需分型论治。症状消失或缓解后,如肝功能未见好转,HAA仍阳性,酌情再用茵陈郁金汤加减治疗。①肝郁湿阻型:症见胁痛、胸闷、腹胀、纳呆、舌苔腻或白或黄,尿黄,脉濡数、弦细数等,辨证要点在舌苔腻,胸闷,胁痛,腹胀。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汤;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甘草6g、香附10g、郁金10g、绵陈20g、栀子10g、厚朴10g、麦芽15g、丹参20g,其他如:元胡、石菖蒲、益母草、板蓝根、地丁均可随宜加入。②肝胃不和型:症见胁痛、脘腹胀满、暖气、呕逆、纳呆、苔腻或薄白、脉弦细、弦濡等,辨证要点在脘闷、暖气、呕逆。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主以疏肝和胃汤: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4g、香附10g、郁金10g、半夏12g、厚朴12g、黄连6g、吴茱萸3g、绵陈20g,其他如:藿香、砂仁、蔻仁、元胡等均可随宜加入。③肝肾脾虚型:症见胁痛腹胀或痛,喜揉按、食少、便溏,身困、舌胖大有齿印或淡嫩、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或缓细等,辨证要点在:腹胀痛喜按、食少、便溏、舌胖淡嫩。治宜疏肝健脾、温运中阳,疏肝健脾汤主之: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0g、香附10g、甘草6g、砂仁9g、郁金10g、条参15g、白术12g、茯苓10g、炒扁豆20g、炒薏仁30g,其他如:苍术、蔻仁、厚朴、麦芽、生姜等均可随宜加入。④肝肾阴虚型:症见肝区刺痛或挚痛,头目眩晕、失眠、心烦、渴不多饮,或夜间低热、盗汗、脉弦细数,舌红少苔或无苔等,辨证要点在:肝区刺痛或挚痛,心烦、舌红少苔或无苔。治宜柔肝止痛,滋水涵木,柔肝养阴汤主之:白芍30g、炙草20g、北沙参15g,麦冬10g、当归6g、生地15g、枸杞10g、女贞子15g、丹参30g、龟板30g、黄连6g,其他如:黄精、玉竹、枣仁、五味子、知母、板蓝根等均可随宜加入,夜间低温加青蒿、地骨皮。⑤症积型:慢性肝炎或转为肝硬化,肝脾肿大明显(肋下3cm以上)者,定为症积型,不论证候如何均主以活血化淤、软坚磨积之丹参鳖甲丸:丹参120g、醋炒鳖甲120g、丹皮60g、桃仁60g、田七30g、川连30g、山栀24g、莪术24g,如有麝香加入3g则效更佳。研末蜜丸,每粒重9g,每次1粒,3次/d。再结合各型用药,另服煎剂,如临时无丸药,可改用汤剂,并适宜加入针对各型之药:丹参30g、鳖甲20g(先煎)、丹皮10g、桃仁10g、田七6g、川连6g、山栀5g、莪术5g,如有麝香用0.5g兑服。肝郁湿阻型加柴胡、枳实、郁金、绵陈。肝胃不和型加柴胡、法夏、吴茱萸、川连、绵陈。肝郁脾虚型加白术、茯苓、砂仁、灸草。肝肾阴虚型加自芍、灸草、龟板、女贞子。黄疸加绵陈、栀子。腹水加茅根、益母草。以上分型施治,乃辨证用药之概要,然病变错综复杂,实难以型概病,临证之际,当灵活加减。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多数病例用绵陈郁金汤加减治疗即可。当上述各型症状明显突出,绵陈郁金汤不能解除其症状,或药证已不符时则须按型施治,待其症状缓解或消失,常又转用绵陈郁金汤加减治疗,可提高疗效。

1.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①近期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各项肝功能检测正常,HBsAg连续两次转阴,肝脾肿大回缩,无明显压痛及叩痛。②好转:主要症状好转,谷丙转氨酶接近正常,或比原有异常水平下降50%以上,射浊

2.结果

近期治愈38例,占62.3%;好转17例,占27.9%;无效6例,占9.8%,总有效率为90.2%。HBsAg转阴者48例,其中连续4次转阴2例,3次转阴1例,2次转阴28例,1次转阴17例。虽未转阴,但滴度下降好转者7例。其中转阴最快为21d,最慢为1年,一般在1.5~3个月。治疗后肝功能完正常者43例,改善者12例。

3.讨论 3.1关于甲型、乙型、急性、慢性肝炎的治疗问题

中医本无“肝炎”这一病名,更无甲型、乙型、急性、慢性之分;所以中医对此,不是按甲、乙及急、慢而用药,急性固多实证,然亦有正虚邪微者;慢性固多虚证,然亦有正不虚而邪盛者,不可据“新病多实,久病必虚”之说印定眼目,总在辨证以施治。

3.2关于舌诊与辨证用药

笔者从长期临床中体会到,舌诊在本病辨证分型论治上极为重要,舌苔之腻与不腻是辨别有湿无湿的主要依据,苔腻为有湿,厚薄分轻重,黄白辨湿与热之偏性,如不诊舌是难于分辨有湿无湿的。从本组61例中,苔腻者50例,可见湿阻证型最多,且不论急性、慢性,均出现。这与病机“总由湿热蕴结……”的说法是一致的,故清热利湿为本病主要治法。61例中舌质红赤者46例,也说明本病偏热者多,这是拟定茵陈郁金汤为基础方的依据,实践证明本方应用之机会最多。舌红(或降)少苔(或无苔)是阴虚有热之的症状,多见于久病肝肾阴虚之患者,治当滋阴清热,柔肝止痛,辛散通剂之药决不可用,以防重劫已虚之阴;舌胖大有齿印或淡嫩,苔薄白,是脾虚之象,宜疏肝健脾、温运中阳;舌质暗或有瘀斑,是血瘀之症,多见于病程长,肝脾肿大较甚者,应活血化瘀、软坚磨积。因此,笔者对本病的辨证分型、立法处方,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舌诊。

3.3关于腹水的治疗

慢性肝炎或转入肝硬化,可出现腹水,其病机是:气滞血瘀久积成,更促使脾胃功能日益衰弱,运化失常,则腹水形成,古人称“单腹胀”,“血臌”,即瘀血性水肿[钉。用一般健脾利水、攻下逐水等法,往往疗效不佳,或随消随肿,反因峻泻攻下,肿势更甚,终至不救,笔者习用丹参鳖甲汤加大量的茅根100~250g,益母草30~60g,腹水常在服药10~20剂后消失。正气不伤,易于恢复,且疗效稳定,不易复肿。益母草《本草从新》言其“消水行血,去瘀生新”,用于本证最为合拍;茅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1斤以治水肿,因仿共意而用之,屡获捷效,且其味甘性寒利尿而不伤阴,远胜其他利尿药,其他如肾炎、心脏疾患引起之水肿疗效亦佳。

3.4关于使HBsAg转阴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血液中,中医认为是湿热之毒瘀于营血,故宜清热利湿解毒,笔者常用茵陈郁金汤加减,能较快地使其转阴。由于病既深入营血,未可骤愈,又湿为阴邪,粘滞留连难去,故最贵“守方”。此外还须注意,湿邪未尽,过早用补,常延迟转阴,或已转阴又复转阳。

3.5关于恢复蛋白比例正常

蛋白比例异常甚至倒置,多出现在慢肝或转变为肝硬化之后,此时肝、脾、肾固已虚损,而症积已成(肝、脾肿大),甚至腹水出现,乃虚中挟实之证。故笔者认为活血化淤、软坚磨积,稍佐扶正是恢复蛋白比例正常的有效治法,重者用丹参鳖甲汤为主,酌情加针对各型之药;轻者用茵陈郁金汤或按各型主方酌加丹参、桃仁、丹皮、鳖甲、山栀、莪术等。

上一篇: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疗效观察 下一篇:应用碘伏冲洗切口预防阑尾切除术后感染112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