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局变化与两岸关系走向

时间:2022-07-25 10:18:22

台湾政局变化与两岸关系走向

5月20日,“扁下马上”,台湾政坛顺利完成第二次“政党轮替”,在经历8年在野之后重新夺回执政权,岛内政治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发展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重新执政的与沦为在野地位的都在总结过去8年的经验与教训,为扮演好各自新的角色,进行党务改革,并在政党政治的范畴内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两党竞争将成为未来台湾政治的常态。由于与的两岸政策有根本性的差异,“5・20”之后,两岸关系也随即呈现出与过去8年迥然不同的局面,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完全执政”将持续较长时间

夺回执政权、实现“完全执政”目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夺得县市政权“半壁江山”,加上其它泛蓝力量夺得3个县市,实际上已对形成“地方包围中央”之势,这一局面为今年两项选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初1月12日“立委”选举,独揽三分之二席次,加上其它泛蓝力量所得席次则超过了四分之三,完全掌握“立法”大权;随之而来的3月22日选举,一战定乾坤,最终夺回执政权。实际上稳固地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执政权,如不出意外,这一局面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

在台湾“完全执政”后,岛内政治生态可谓“绿地变蓝天”,其重要意义在于:其一,对台湾内部而言,岛内政治乱象将趋于缓和。过去8年,由于当局失政败德、贪腐严重,又一味操弄“意识形态”,加上是“少数党执政”,使得台湾岛内“蓝绿政党对抗、社会族群对立”,公共行政资源持续内耗与空转,社会民生向下沉沦。“完全执政、完全负责”,沦为“立法院”内的“少数党”,难以与“一党独大”的抗衡,的执政与施政阻力将明显减小。台湾民众普遍期盼和平安定、发展经济、休养生息的社会局面将得以实现,这其实也正是能在近几次选举中获得胜利的最重要社会基础。其二,对两岸关系而言,紧张与僵持的局面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在“统独”立场上有着本质的差别,随着极力鼓吹和推动“”主张的退出执政舞台,“”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猖獗政治生态消失了,“”的现实危险性大大减弱,两岸关系随即走出高危期阴影,迈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二、“两党制”成型,政党竞争将成为常态

哈佛大学教授杭廷顿曾提出“两次轮替检定说”。他认为许多新兴民主国家或地区,在发生“第一次政党轮替”后,取代旧政权的新政权往往反而与民主化背道而驰,违反民主精神,破坏民主法治机制,因此必须再有“第二次政党轮替”。台湾两次政党轮替似乎正好应验了这一理论。

从台湾政治发展历程看,2000年,以39.3%的得票率上台执政,其胜选原因除了分裂,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心思变”,民众不满长期执政,导致第一次政党轮替。执政8年,贪渎腐败,经济衰落,操弄“”议题撕裂族群,制造对立和仇恨,完全与民主化背道而驰,也让台湾民众彻底失望了。今年“大选”,政权再度轮替到手中,一样是“人心思变”的结果,而且与2000年、2004年两次选举的情况相比,这次选举显然更理性、成熟得多,在选战中常用的抹黑、抹红、谣言、诬陷等等选举“奥步”,在此次选战中已经明显失效或无法派上用场。

选举之后,台湾“两党制”格局已然成型。依台湾现行选举制度,台湾地区领导人每4年改选一次,也就是说每隔4年,民众就要对执政党进行一次总体检,在民众思想意识中,政党竞争与轮替将是一种政治常态,“做得好就继续执政、做不好就下台”,主流民意将最终影响或决定政党政治走向。可以预期,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日臻成熟。

选举之后,与围绕“执政与制衡”展开角力的同时,又将为4年后争夺执政权展开新一轮的竞争。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环境、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并进行自我调整与改造,提升竞争力,争取多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将成为国民两党在未来政治角力中胜败的关键。

(一):走好“执政之路”任重道远

“重拾旧山河”,面临的现实是当局留下的“政局纷乱、经济滑坡、财政恶化、社会分化、民生困苦、两岸紧张”的一个烂摊子。在民众高度期盼“马上变好”的情况下,“马团队”能否很快做出让民众耳目一新的成绩,至关重要。的施政蓝图用他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就是:一、官员清廉,不要贪腐;二、经济繁荣,不要萧条;三、政治安定,不要内斗;四、族群和谐,不要撕裂;五、两岸和平,不要战争。要达成以上目标,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全面的拨乱反正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马团队”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言而喻。

其一,如何保障“执政团队”清廉、高效,全力“拼经济”。在组建“执政团队”时强调德才兼备;既要考虑权力平衡,更要考虑权力制衡;既要讲“全责政党”,又要广招人才。“马团队”也以“廉能、专业,新团队;永续、均富,新台湾”自我期许,其清廉与否、执政成效如何最终还是要由民众来做结论。至于“拼经济”这一首要任务,在经济政策白皮书中提出“六三三”口号,包括经济增长率回到6%、4年内失业率降至3%、2011年人民年所得2万美元、2016年人民年所得3万美元等;在主要经济建设上,提出“十二项爱台建设”,8年内当局投资两兆六千五百亿,鼓励民间投资一兆三千四百亿。客观地说,上台的时机并不好:外有全球金融震荡、商品价格飙升;内有人民收入水平下降、失业率攀升与压抑了许久的水电油价的提升压力。“马团队”“拼经济”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其二,如何深化“革新党务”、妥善处理“党政关系”。在过去的8年问,不断对政党体质进行改造,包括清算“李登辉路线”、清理党产、切割“黑金”、党员重新登记、精简党工、党内(包括党主席、中常委)选举民主化、干部年轻化、加速本土化、强化选举职能、调整政策论述等等,也正有了这些改造与变化,恢复了生机,重新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如今成为执政党,其党务革新任务仍十分艰巨,包括泛蓝(国、亲、新)整合、党内团结、世代交替、约束党籍“立委”和从政干部、妥善处理党政关系等等。例如处理党政关系,中央明确要彻底改变过去“以党领政”的做法,定调为“以党辅政”,并规划出新的“党政协调平台”。党政关系如何做到既能有效沟通协调,又不会相互干扰磨擦,显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与调适。

其三、如何建构“和谐社会”以及“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执政8年,政绩乏善可陈,只能靠操弄意识形态来维持执政地位,

其极端的意识形态包括激烈的“意识”、狭窄的民粹主义、疯狂的族群歧视等等。8年来台湾的社会关系是撕裂的,台湾民众被分成了蓝绿两部分,族群矛盾上升为政治矛盾,两岸关系更是长期处于僵持与紧张状态。民众期待能够以其强大的民意基础,展现包容的胸襟与气度,化解蓝绿对立,消弭族群裂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同时,还要开创两岸新局,建构“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在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族群之间和“新旧移民”之间的和谐,改善两岸关系。当然这都需要务实的政策与持续的推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总之,“马团队”如果做得好,又励精图治,能满足台湾民众的期待,才有可能长期执政;反之,如果“马团队”行政和立法腐败,经济上又不能满足民众的预期,“扁政权”就是前车之鉴。

(二):彻底改革才有希望

新任主席蔡英文曾表示:现在是创党以来形象和信赖感最差的时候。此话不假,但若就此断言20年内无法重新执政,甚至认为会泡沫化,则言之过早。8年前,失去执政权,党内一片悲观情绪,也有人认为20年内难以翻身,甚至有人认为会进一步分裂,成为永远的在野党。但事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是否进行改革,正是通过清算“李登辉路线”、进行党内民主化改革,才使政党重现生机。

目前虽然跌入谷底,但仍是岛内最大在野党。党员数在2004年曾一度达到40万人,但在今年5月18日党主席改选时,有资格投票的党员只剩25万人。台面人物的政治舞台,将被挤压为三部分:一是在中央党部,他们虽非公职,但却操纵政党机器,掌握公职选举的提名权,可进可守;二是在“立法院”,有27名党籍“立委”,他们肩负监督、制衡执政党的重任,较有条件发挥个人影响、累积个人政治资本;三是南台湾7名执政县市长,他们掌握地方行政资源,可有效积累政绩和地方人脉,是未来重点经营的“根据地”。更为最重要的是,仍拥有四成左右、500多万的选民支持。前主席许信良说,有40%坚定的基本盘,这是铁板一块、打死不跑的支持群。

台湾选民分为“蓝绿抗衡”两大阵营,政党政治也始终需要扮演“监督、制衡”角色的在野党,因此,的存在是有社会基础与现实需要的。要做的事是进行政党改造,扮演好监督、制衡的角色,进而了解多数民众的期待,尽可能地争取多数民众的支持,以便将来再与竞争执政机会。当然,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反省与改革,其结局完全有可能如谢长廷所言:“人民没有义务要支持,如果不彻底革新,很难确保不在未来选举中逐渐泡沫化。”吕秀莲也强调:政党改造不是皮相改造,需要比较鞭辟入里、比较深度的改造,包括党的体质、派系问题,人头党员问题,都要处理。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

其一,是否彻底清算“路线”。当前所谓的“改革”,首先应对执政8年的失政败德和“”路线进行反省与清算。内不乏清醒之士,谢长廷表示,在三次选举的连续挫败,形象不断降低,这已经不是技术跟策略的问题,而是“党的路线以及核心出现问题”。前副秘书长段宜康直指败选三大原因:一是清廉形象受质疑,二是本土化价值沦为对外切割和对内斗争的工具,三是执政内容背离进步价值;并称败选,掌握最多权力的人,必须负最大的责任,这个人就是。当然,反省与批判只是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并不是改革的全部,但若不能对路线进行彻底清算,非但不能呈现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也无法重建的价值体系,而且还将继续替背负一笔难以还清的“政治债”。

其二,是否彻底切除“”毒瘤。在台湾民主运动发展之初,台湾社会普遍期待有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来监督、制衡“”的,以“公平、正义、清廉、勤政、爱乡土”等为号召得以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政党机体内也滋长出“”毒瘤。拥有的四成选民支持,包括所谓“打死不跑的支持群”,他们实际上未必支持“”主张,而只是希望有一个反对党存在。近年内已有部分人士提出,应该修改或放弃“党纲”,摆脱束缚,走出新路;也有人明确提出调整“”路线(深绿路线)改走务实路线(中间路线)。蔡英文也表示:未来不走深绿路线;在重回在野后,对于“”、台湾认同等议题上,应有能量发展更包容性的主张。显然,这种声音已经开始在内发酵,但离彻底放弃“”路线还相距甚远。

其三,是否彻底改变党内恶斗积习。依靠反对运动起家,党内派系围绕权力分配、路线分歧等等展开“刀刀见骨”的厮杀早已司空见惯。“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在改革建言中强调:必须正视党内“只问权斗不谈路线的派系与山头文化恶习”。青壮派也提出提出包括历届党主席皆聘为顾问、增设副主席、增加中常委、中执委、中评委名额、落实世代合作理念、党公职分流、设置区党部、废除排蓝民调,强化协调机制等八项党务革新主张。这些主张明显是针对“党内权斗”、强化党内民主而提出来的。

显然,的反省与改革才刚刚开始起步,能否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两岸开启和平发展新时代

上台执政,对台湾而言,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对两岸关系而言,是一个新契机的来临。台湾人民以选票否定了主张“”和贪腐的政权,迎来了和执政,两岸开启共求和平发展、共创互利双赢的新时代。

1、开局良好,两岸关系发展已确立坚实基础。“大选”之后,国共两党高层随即展开频繁互动,逐步明确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月12日,在博鳌会见了萧万长;4月29日,在北京会见了连战。在会见时指出:当前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5月28日,在北京与应邀来访的中国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在会谈时再次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对提出两岸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在就职演说中明确表示:“这些观点都与我方的理念相当的一致”。经过以上几次高层互

动,国共两党逐步达成了对未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共识,也表明双方对当前及其发展趋势总体判断是一致的,对未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方向是有共识的。可以说,有了这些基本共识,两岸关系保持长期稳定和平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2、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同把握和平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台湾的主政者,的两岸政策主张与大陆的基本政策主张相比较,明显有诸多“相同”或“相异”点。其中“相同”点主要是: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反对“”、 不搞‘两国论’或‘法理’”;认同“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主张“两岸和平共荣”,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相异”点主要是:将“九二共识”定义为“一中各表”;坚持“中华民国是独立的国家”;主张“不统、不独、不武”。此外,对台湾的“国际空间”、对两岸的“制度差异”及大陆“人权问题”、“问题”、“导弹问题”等,也有个性化的见解与立场。综而观之,未来双方最大的分歧与差异将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使“九二共识”定义为“一中各表”,势必使两岸在“一中”和“各表”之间产生明显分歧;其二,对两岸问题最终解决之关键,刻意回避“争议”,将其界定在“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上,这也势必使两岸“制度差异”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被突显出来。这些政策主张的差异或不同,说明两岸关系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将是微妙与复杂的。因此,更需要两岸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务实解决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

3、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指出:“当前,恢复两岸协商谈判并取得实际成果,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表示:两岸问题十分复杂,一定要分门别类、理出优先顺序然后逐步解决。对于两岸复谈后的议程,强调:“经济优先,其次是和平协议,再次是国际空间”。在两会复谈前夕,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6月10日表示:除了直航包机、观光两项议题,将来诸如人民币兑换、货币清算机制、避免双重扣税、投资保障协议、智慧财产权保护、放宽台湾农工服务业进入大陆的管制等等,都值得海基会一一推动;希望将来两岸关系正常化,能够完成综合经济协议。6月13日,陈云林、江炳坤正式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两项协议。两会在复谈之初,不会也没有触及到政治性议题,甚至在今后一段时间,两会商谈的主要议题仍然是经贸文化交流事项。两岸经贸议题取得积极成果,两岸各项交流逐步扩大,两岸之间的互信累积到相当程度,再考虑进行政治议题谈判是较为稳妥与务实的。

4、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仍应积极争取的支持。的角色是台湾政坛最大在野党、第二大政党,对执政党具有“监督、制衡”作用;然而,在野党也未必一定要“为反对而反对”。蔡英文也曾表示:并不反对两岸交流及适度的经济及其它往来。大陆对于岛内政党、政治人物的态度是一贯的,曾明确表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这一政策绝对不会因为成为在野党而改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看是否具有反省能力,是否顺应台湾民众追求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真正以台湾人民的福祉为依归,走出“”死胡同。若能如此,两岸关系的发展势必更加顺畅,自身发展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总之,“5・20”之后,在台湾岛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可以预期:和平发展将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两岸关系可望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共同家园的美好愿景将逐步得以实现。

上一篇:新台湾人意识的政治流变及其走向 下一篇:两会复谈后两岸关系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