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的滨江景观带营造手法探讨

时间:2022-07-25 09:33:55

基于地域性的滨江景观带营造手法探讨

【摘要】本文从地域文化性角度出发,分析韶关市滨江景观带现状,确定主要改造策略和营造手法,以期对韶关市或具有类似情况的城市滨江景观带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及思路。

【关键词】地域性;滨江景观带;营造手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oguan city riverside landscape zone to determine the main strategy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order to shaoguan city or with similar circumstance of urban riverside landscape zone construction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Regional; Riverside landscape zon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1.前言

城市滨江景观带是指沿江与陆交界外延一定范围的空间总和,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的区域,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也是城市发展最有活力的区域,并兼具有防洪防护、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展示地域文化内涵与城市形象、为广大市民提供近距离亲近自然场所等功能的城市特定区域。[1]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和用地规模的扩大,诸多滨江空间被无序的占用、利用,硬质式的驳岸割裂了人们与江河的交往,城市滨江生态环境失去了自净能力后,而导致江质恶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滨江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中重要课题,其后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共识不断提高,滨江景观带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对滨江景观带的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关注。

2.项目概况

2.1 城市概况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邻广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45′之间 ,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 21℃ ,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河流主要属珠江江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南江。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2.2研究范围及概况

本案滨江沿岸地带城市景观设计范围为:西北至十里亭桥;东北至黄金村大桥;南至百旺大桥,总面积约为4000000O,呈现三江六岸的地貌格局(浈江两岸、武江两岸、北江两岸)。

2.3 现状条件

目前滨江景观带按结构组合类型区分能分成4类:

1.人行道+道路

宽度2~3M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浈江段南部、武江段南部、北江段北部。由于建筑条件有所限制所形成,即建筑离江岸线过近,所剩宽度仅能满足车行道路宽度要求,附属绿地被迫取消用以设置人行道。过于临近的建筑群与堪堪人车通行的市政道路导致游人滨江体验感较差,可塑性较弱。

2.人行道+道路+公园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小岛段,直接与公园相连,公园主要为中山公园与帽峰公园,滨江平台宽度较宽,民众对该区的使用较其他地区明显较多,且中山公园地段交通流量较小,民众游赏体验感较好,可塑性强。

3.人行道+排污栈道+道路附属绿地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浈江段东部,现有一条排污栈道,长度约为XXm,其建设主要服务江利安全,高程基本与常江位贴近了,有很好的亲江景观性以及游赏性,但由于缺少管理,未设置照明设施及过于生硬的氛围,造成栈道区域卫生情况较差,游人使用率较低,夜间存有一定安全隐患等问题,可塑性强,建议对拓展其开放性。

4.人行道+道路附属绿地+街头绿地(含排污栈道段)

该类型在各城区都有分布,多结合桥梁附属绿地一同设置,由于多散布在居住区周边,空间使用率较高。

5.人行道+木栈道

主要分为在小岛段北部,为百年东街商业步行街的亲江栈道,栈道为木质悬挑式结构,不仅弱化了现状硬质驳岸,还拓展了滨江公共空间。

总体而言,范围内滨江景观带中公共活动空间稀缺,人行空间及附属绿地普遍狭窄,与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滨江建筑压迫滨江空间严重,与周边商业业态互动较少;被交通流线影响深刻,整体色调略显沉闷,设施普遍老旧没特色;灰空间存在情况较多,夜景照明虽有特色,但总体亲江体验不太理想。

3.营造理念

3.1营造策略

1.优化滨江景观带空间结构

在原有滨江景观带的基础上,对游览流线结构进行整合及优化,增设景观节点(包括小广场、小公园、小平台等方式),优化与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的联系,拓展滨江公共空间,促进与滨江商业间的互动性。[2]

2.重塑景观环境

对有条件的地段采用生态式驳岸,无条件的地段采用遮挡、覆盖等方式,尽量营造亲江性生态驳岸,改善硬质驳岸对滨江生态环境的影响;挖掘可拓展的滨江公共空间,引入多样种植模式,提升生态品质及景观环境。

3.地域文化性景观营造

是否尊重当地文化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打造,是一座城市自身鲜明的形象以及旅游品牌的成功塑造的最关键点,也是一座城市经久不衰的活力之源。

4.提升滨江公共空间使用效益

针对滨江景观带公共空间普遍稀缺的情况,应当尽可能拓展滨水岸线以增加公共空间,并提高空间使用的高效性。因此在有条件基础的岸线段,尽量外延开拓出亲水平台,增加公共空间。

3.2营造手法

1.生态型驳岸营造

对于现状驳岸过于硬质化,将采用生态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或者亲江的乔木,部分驳岸段也可利用石材进行基底设计,利用石材的形式的变化或者机理的变化塑造不同的视觉体验。[3]

2.景观隔离带营造

针对现状交通流线的影响,采用景观隔板、垂直绿化、植物绿篱、附属绿地整合等方式,构建出具有减尘、减噪、美化环境功能的景观带。

3.地域性景观营造

提炼韶关市当地文化内涵元素,构建主题式重要景观节点,打造城市形象与旅游品牌,并将小岛段历史文化遗迹纳入营造范围,并以此为依托,构建相关文化创业产业,推动滨水景观带与周边商业的互动,提升综合效益。

4.总结、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江景观带的独特性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对其开发利用应当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满足民众需求为核心,以展示城市形象与旅游品牌为目标。本文以韶关市滨江景观带为例,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江景观带营造策略、原则、手法,在科学开发的基础上,避免趋同而丧失自身原有的文化魅力,强调地域性的滨江景观营造才是城市形象以及旅游发展成功塑造的制胜法宝,以期为具有相同情况的城市区域提供些许建议与意见。

参考文献:

[1]韦松林,彭璐.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初探[J].林业科技,2005(1):72-74.

[2]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1999(2):49-54.

[3]陈得雄.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B].规划设计,2002.

上一篇:探讨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统筹城乡发展中地方政府投资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