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意识

时间:2022-07-25 09:07:54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意识

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今天,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们认识几个生字、词,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完成吧,他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还是有的。当然这是基础,没有这些基础,我们的课本拓展也无从着手了。而拓展也不是信马由缰,脱离训练内容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文本中的知识点是基础,拓展是在基础上的提升。

语文课本的工具性与每个单元所蕴含其间的人文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重视、展开。课本是一个比较权威的学习工具,但是我们却不能将它神化,将课本看视为绝对真理的教学思想,这必将在不同程度上捆绑着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因为他们会觉得除了书上的,这个世界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比如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历来备受争议的名句,谁能给学生一个独一无二的说法呢?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执教者,应当多鼓励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说出个人的真感受和个性化见解,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能同时容纳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交流的平台。先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能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就好,然后教师从他们的言谈中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加以引导提炼。从而既能培养他们敢说、敢想的开创力,又能让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全面认知,提升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能力。

能否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并运用课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特性,事关我们的教学成功度的高低。课本就像是雕刻艺人手里的工具一样,不少人的手中都有这个东西,有人一事无成,有人却能雕刻出价值连城的宝贝来。课本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除了要夯实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素养外,它最大的目标是要我们用它培养出具有人性良知的下一代来。比如在《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们反思自己这些年来让父母伤心的事有哪些:在《故宫博物院》《俗世奇人》《安寨腰鼓》等类似的篇目里,不妨让他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写一个实施方案。也许他们不一定写得很好,但是这至少是让他们经历了。

课本的开放性与时代性是应时代的大气候而生的。它要求我们用全球性的视野和地球村的大视角去思考问题。所以创造性和主动性是新课程理念下应有的勃勃生机。利用课本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台,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之上,阐述他们心中的语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当今世界有怎样的联系和影响?如何看待火烧圆明园的这个历史事实?作为一个学生,你怎么样看待时下的就业问题?……

人文性的缺失或不足,会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迷糊的病态。

在张贴着的那些学生的考试分数里,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缺失或不足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打了折扣。特别是古文教学中,不少是翻译一遍就完事的。其实现在的学生有的是工具书,他们把古文译成白话文是不成问题的,我们执教者为什么还老是要费力不讨好呢?要是你译出来的不如他们工具书上的,他们还要给你提出质疑。可见学之死沉,思之凝固,实是让人担忧。要不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不能引发学生们的深思和畅所欲言?《石壕吏》中的一怒一苦学生们可能也是有话要说的;《出师表》一文中给我们呈现的诸葛亮是愚忠还智慧的执著?《岳阳楼记》里的大爱天下值得吗?……

笔者认为,在新理念下的教学,执教者最关键的还是要先找准了着力点(突破口、价值取向)再发力也不迟,否则,付之东流,无效而终,我们的学生将如何立足于只宠幸有实干精神、有实际工作能力、有创造能力的德才兼备的时代弄潮儿的现代社会?

咱们语文教学担负着陶怡学生情操的重大职责,而这方面的经典篇目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不少。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学生们在两性的异同方面来个大对比,从中打破只让男人做官做府、只让女人洗衣做饭带孩子的落套;在《杨修之死》、《皇帝的新装》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寻因就果的过程中,让他们在为人与处世方面有所反思、有所见解,并能进一步形成个人的处世原则。

在课堂上,执教者要充分掌握并运用好课本里蕴含着的人文性元素,点燃学生们心里头的大爱之光芒,让我们在和谐的光照里前行。

上一篇:浅谈课件制作中图片(画面)的选择与运用 下一篇:家园配合共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