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位的水利科学家

时间:2022-07-25 08:58:52

没有学位的水利科学家

出生于19世纪末的李仪祉,上过私塾,考过八股,两次赴德留学,却都没有学位,作为公派学生,他想的只是替国家省下一点考学位的钱……

1904年,在陕西到北京的路上,22岁的李仪祉和哥哥先是雇了马车,星月兼程半个月跑到了山东,那时候京汉铁路还未修通,他们在山东赶上了火车,来到北京,目的地是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在那之前,李仪祉在陕西蒲城县认真读着书,17岁时,还考取中州府第一名秀才。来到京师大学堂后,整整五年李仪祉没有回过家,一心埋头学业,1909年7月,从京师大学堂毕业不久,李仪祉受西潼铁路筹备处的派遣,剪掉发辫,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科,攻读铁路和水利。一段时间后,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因为这位来自东方、衣着朴实的年轻人各科成绩总是名列―二名。

在德国留学期间,李仪祉总是利用假期,约同学到柏林附近的巨人山水电站参观。他们每天徒步六七十里山路,遍走库区,详实地考察了水库的建筑特点和水电站的各项设施。望着这座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想起家乡井枯窨干的情景和父老乡亲求神盼雨的愁容,他感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李仪祉立志将来让中国“铁路四通八达,水利工程遍布全国”。

1913年,李仪祉陪同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前往欧洲,一路考察了德、法、比、荷、英和瑞典等国家,参观了诸多水利设施。看到欧洲国家先进的水利设施,想到国内屡遭旱涝灾害,深感发展中国水利之迫切。考察后,李仪祉进入德国丹泽工程大学攻读水利专业。此后的两年间,他没有休过假期,没有外出旅游,上完课,便一头扎进实验室或图书馆里,查阅与水利有关的资料。两次赴德留学,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拿学位没有问题,但为了给国家省钱,他两次都没有拿学位。他曾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学位对我毫无用处;而且,我是公费学生,我们用的钱是老百姓给的,能省一文是―文,无论如何不能浪费的。

回国之后,李仪祉在新建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教了7年书。1922年夏,李仪祉回到陕西,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开始策划引泾事宜。泾河是黄河中游的大支流,长451公里,流域面积约45400平方公里。大部分支流位于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河谷狭窄,夏秋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称。早在秦时,郑国渠便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而李仪祉要做的是现代灌溉工程。

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多次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跋山涉水,勘查泾河河道。每到一处,李仪祉都坚持亲自测量水位,几次落入水中,毫不在意。每次勘查中,李仪祉都特别注意向当地群众了解那里的气候、物产、雨量及用水情况。1924年,他再次组织泾河探险队,深入峡谷,在数百公里无人烟的穷乡僻壤,往返测量达2个月之久。经过辛勤测量与实地调查,李仪祉基本上掌握了泾河流域的地貌、水情,但是引泾工程宏大,需款巨大,而当时西北贫瘠,兵荒马乱,当局不重视水利,引泾工程一度搁置。3年后,李仪祉再次提议引泾,当局勉强同意每月拨5万元支付引泾开支。但鸣炮开工不久,工程又陷入了绝境。李仪祉愤然辞职,拂袖而去。

直到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拨款40万元,李仪祉筹划多年的引泾工程终于在这年冬天破土动工。泾惠渠以泾水为水源,其工程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在泾阳县张家山建混凝土滚水坝一座,将一部分泾水拦入引水渠;二是凿引水渠11230米,并在末端建有定沙池、退水冲沙闸和进水闸:三是在灌区修建灌溉渠道,干渠、支渠共370公里。

1932年6月21日,泾惠渠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放水那天,泾河两岸人头攒动,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还有许多人从西安、咸阳、三原、高陵等地赶来,盛况空前。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李仪祉的学生汪胡桢曾回忆说:“当泾惠渠开工时,我曾前往工地,时值大灾之后,农业凋敝已极,农民大都四处逃散,真有十室九空的情况。农民出走时,把室中物品和门窗屋顶木料全部卖掉,用泥土填塞墙洞而去,可见‘家徒四壁’竟非虚语。我于1g35年再去泾惠渠,当时灌区已浇地60万亩,农民连续2年获得大丰收,灌区之内情况大变,到处人民熙熙攘攘,喜气洋洋,无论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集市百货充斥尤为热闹,最触目的为染坊晒布的木架耸入云,像旗帜那样飘扬着各种颜色的土布。农家屋房均已修饰一新,找不出旧时破烂痕迹。水利建设效益的宏大,我非亲眼目睹是不敢相信的。”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职务,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继续实施他兴建“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宏伟规划。到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渭、洛、梅4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

上一篇:标致408 敢再大点吗? 下一篇:法风中韵世嘉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