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路有多远?

时间:2022-07-25 07:22:21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路有多远?

“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占用土地,偷排建筑垃圾堵塞河道、甚至污染水源……近年来,建筑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弊端频频被曝光,建筑垃圾围城已非危言耸听。”

在越来越多城市通过焚烧发电等方式有效处理生活垃圾的时候,建筑垃圾处理却远远滞后,似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据广州市城管委统计,目前广州的建筑废弃物年均产生量约为4000万吨,珠三角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则超过7万吨,到2020年,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垃圾50亿吨。

事实上,建筑垃圾几乎是可以100%回收利用,是制成混凝土、建筑用砖等再生产品的原料。然而,目前国内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非常低,最常用的处理手段是置之不理、非法倾倒等,造成了不少城市面临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在党的十明确提出“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下,建筑垃圾处理亟需破题。

每年4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仅5%

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占用土地,偷排建筑垃圾堵塞河道、甚至污染水源……近年来,建筑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弊端频频被曝光,建筑垃圾围城已非危言耸听。

据气候组织和《南方都市报》近日联合的《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报告》――每堆放1万吨建筑废弃物约需0.067万平方米的土地,而建筑废弃物中的废弃砂浆和废弃混凝土中含有大量水化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废弃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废弃金属料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这些都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土壤导致污染。硫酸根离子还会转化成硫化氢挥发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以广州为例,建筑废弃物占了城市垃圾的1/4。据广州市城管委统计,2012年广州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已达到2400万立方米,然而广州现有的5座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总消纳量为1934万立方米。可见,广州建筑废弃物的处置能力与产生量有明显差距。

广州目前处理建筑废弃物的方式是填埋。去年以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多次指出,包括建筑废弃物在内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都是“城市矿产”,应综合利用,填埋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没有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充分利用。广州的困惑也是珠三角乃至广东不少城市的共性。目前,国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尚处在探索阶段,资源化率仅为5%。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经高达95%。

“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再生利用的资源,经过科学的回收、拆分、筛选、冶炼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还原其原始性能,作为再生原料重复使用”,从事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业内人士表示,像各种类型的砖、砂石、道路的基础层和水稳层材料,都可以由建筑垃圾再生而成。

城市矿产资源专家、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祝小波认为,建筑垃圾基本上是铺开的,至少百分之九十都能再回收利用。而且建筑垃圾的分类比较简单,通过一些设备破碎就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垃圾处理的前景甚至要比生活垃圾处理的前景好。”

处理千吨垃圾每天可制砖30万块

为解决建筑垃圾围城的问题,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方案》,并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为试点开展工作,探索城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途径,在广州市建委、城管委、金融城办公室、市土发中心等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去年开始广州市城投环境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广州环能建宝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对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开展了试点工作。

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近日笔者来到上述试点现场一探究竟。笔者在现场看到,几千平方米的区域堆满了数米高的建筑“残骸”,“残骸”边上一台长形机器伸开几条传送臂正在高速运转。每个传送臂的末端,均在分类不断吐出颜色不一、颗粒粗细不同的土堆,形成一座座“小山”。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是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分筛生产设备,可以将建筑垃圾粉碎再利用,以制造出多种一级“再生产品”,例如石砖粉,粗骨料、细骨料以及混凝土再生材料等。这也是下一步再生产品,如空心砖、实心砖的前期必备原料。

在场地另一侧,一台体积较小的机器更为“神奇”。大机器生成的砖粉,被运到这个小个子机器来制砖。混合砖粉和混凝土等原材料进入这个机器内部之后,再注入水泥等加固压制就能成砖了,整个压制砖块的过程大约十几秒,随后通过输送带传到机器后端。广州环能建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彬介绍,机器每次可压制约40块高性能实心砖,常温情况下放置5天左右时间进行保养后就能使用。

在整个示范项目中,移动式破碎处理生产线处理能力为100吨/小时,满负荷每天可以处理1000吨建筑垃圾。而制砖机一天可制8万块砖,按0.3元/块左右的市场价计算,每台机每天产值就有2.4万元。

数千亿处理市场面临垃圾难收局面

在高彬等业内人士看来,“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是个功在当代、利国利民的行业,其公益性大过经济性,但对处理企业来说,建筑垃圾来源与处理成本是个问题,再生产品的销路也需要进一步打通,“变废为宝”之路仍需不断攻坚克难。

“建筑垃圾的来源要充足,才能保证机器有足够的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再生产品,维持企业正常运作。”高彬指出,目前拆迁、清运、处理往往分属不同的企业。管理分散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封闭的垃圾处理链,无法真正实现垃圾的分类、集中堆放、分类处理、再生利用。

广州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将其运输到定点消纳场的成本并不低。一般运输是按照距离计算运费,普遍要两三百元一车,距离远的还要更贵。建筑垃圾送填埋等处理也要收费,所以不少拆迁企业为节省运输费用,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要么就近堆放,要么选择非法倾倒进江河和填埋。这造成了建筑垃圾“双失”的局面――倾倒后使环境遭到破坏,相关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得不到“原材料”。

与生活垃圾一样,建筑垃圾的分类也有讲究。上游拆迁企业若没有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后期分类的工作便留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从时间与处理过程来看,无疑给后期增加了难度。”高彬说,“如果建筑垃圾处理公司能参与拆迁项目的上游工作,直接参与建筑体拆迁或与拆迁公司合作,在对建筑体实施拆除过程中就按钢筋、玻璃、铝材、塑料、胶皮、木料、水泥混凝土、砖渣等提前做好分类,会大大降低后期分捡的难度,同时可以确保再生产品的质量。”

有专家建议,建筑垃圾就地处理成建材或建材原料使用,能节省两次物料的运输费、建筑垃圾处理费,还能减少原需要购买建材或建材辅料的费用。“这种做法,将有效减少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延长建筑垃圾处理厂的寿命,降低从建筑工地外运输建材的总量,减少对地球泥土、山沙、河沙的索取,减少运输车辆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打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课题。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之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努力,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经高达95%甚至100%,建筑垃圾甚至造就了一个新兴的产业。

在此背景下,有广州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提出打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构想。在建筑垃圾产业化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管理模式,根据一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拆除阶段,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分解、处理和回收利用好该项目可能产生的全部建筑垃圾。

产业链的概念也得到了祝小波等专家的认同,他表示,短距离的产业链是生产建筑用砖等再生原料,长期链条可包括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的生产,比如破碎筛分机等。“在技术改良上,可以往生产高档产品的方向突破,比如英国的装饰砖,非常漂亮,可以做家中的装饰内墙,这样产品的产值就很高了。”

此外,建筑垃圾里面还有一些灰浆,粉末,“后期通过加入一些添加物,就可以生产出建筑系统里一整套东西了。所以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有优势,尤其是在中国这种高速发展的国家。”

在末端产品的推广上,高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与再生产品的标准,明确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缴纳处理费的统一标准,推广建设单位按比例使用合格的再生材料,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循环。

笔者了解到,在云南省昆明市,由于起步较早和昆明市政府从政策上大力扶持,该市每年产生的约760万吨建筑垃圾将得到有效再生利用,可创造上亿元的价值。在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技术上,昆明市当地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做到了建筑垃圾取之于此,用之于此,实现了“零”排放。其技术运用于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

“从技术上来说,国内外差距不算大,但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导向。这种项目在昆明有好的效益,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在地域和建设规模上都比昆明要大,应该更有发展的空间与潜力。”祝小波建议,在政策扶持上,一是尽快制定产品标准,令建筑企业敢于使用再生砖。其次,建筑拆除后的工地,经平整之后一般都会再盖楼,政府若能引导建筑企业使用再生砖用来砌非承重墙的话,那么企业就会有动力,建筑垃圾循环处理市场就有效益。第三,政府可以通过高新科技或环保产业的相关政策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进行适当补贴。

上一篇:斯图姆的轮船相遇问题 下一篇:《环境》杂志论文增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