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

时间:2022-07-25 06:15:55

浅议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量的高职高专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本文拟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生 就业 对策

就在七八年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形势还是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社会、家庭关注的热点是高校招生规模过小,增长速度过慢,以致许多应届、历届高中生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从而留下终身的遗憾。但是从1999年起,连续几年扩大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但由此带来毕业生数量短期剧增,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椐统计:2001年教育部所属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89%,其他中央部委属学校约为79%,地方高校为69%,全国平均为70%。而高校毕业生的总数几乎年年上涨。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80万人,包括上年未就业的部分毕业生,教育部保守估计2004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突破300万。 而在2005年的江西省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博士生67人,硕士生1738人,本科生41742人,专科生32585人,高职21708人,中专33957人。由此可见,我省院校毕业生中高学历的少,专科以上数量大。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王为民部长说:“现在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就业压力大,从学历来说,高低两头不用操心,高学历人才走俏,中专学历进生产线,社会需求量大,难题在中间,其中专科和高职是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再抱着以前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或“酒深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是完全不能适应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固然与社会的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高职高专毕业生本身也必须反省,并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总的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具备平和的心态

我国国民的传统观念就是极端重视、尊重读书人。在中国,大凡一个孩子,作父母的无不希望他能以读书的方式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观念,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时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进入扩招以后,高考录取率年年攀升,1978年高考录取率是大约3%左右,在整个80年代,高考录取率一直维持在8%左右,但在200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录取率平均不低于70%,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高考形势的变化,并没有使家长和毕业生的心态及时得到调整,光看中国家长对待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态度就可知道。因此,在很多大学生的心里,总是有意无意地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有着一种优越感和骄傲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总是过多地考虑薪酬、待遇、地位等条件,还是把眼光放在那些待遇好、工资高、地位尊的工作岗位上。却不知审时度势,从而白白地错过许多本来可以把握良机。

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适当定位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高职工作多年,一般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应该分布在以下行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业、制造业、零售批发业、餐饮业、交通仓储业等。而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工作人员。但是,很多毕业生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笔者在任职的学校06级学生作过口头调查,其中约有2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从事体力工作;而19%的学生坚决表示不考虑到私人企业工作;另外还有20%的学生表示不考虑月薪低于一千元以下的职业。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就相当的狭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校02级在毕业几年后还有二位学生任何工作都没有参加,完全呆在家中。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资源和个人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这部分学生能够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那么他们的人生之路将更加的宽广。

另外,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目前,经济、文化条件较为优越的东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已相对饱和,而西部地区却还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而据人事部《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的数据,2005年北京一地接纳的高校毕业生为61679名,内蒙古、甘肃、青海三地毕业生接收数量为59702名。但是,这并不意味广大的西部地区并不需要高校毕业生,而是因为西部地区目前相对艰苦的环境使部分毕业生望而生畏。其实,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2003年)礼貌的政策规定,毕业生志愿到祖国西部工作二年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加分,因此,到祖国的西部去也应该成为有志青年的又一条就业渠道。

二、教师应负有引导学生就业的责任

在高校,教师往往抱着“上课来下课走,回家搞科研才是重中之重”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实际上,教师往往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四通八达的信息量,这应该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教师能够就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其沟通、交流,毕业生应该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据笔者在08级学生的调查中,约有80%的学生表示愿意就就业问题向科任老师请教,而只有15%的学生认为就业问题可以得到父母亲的指导。

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毕业生已经走向市场的今天,高校教师也应该转变旧有的观念,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就业能力稍弱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时。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师中寻找具有较大信息量、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拥有较强的心理洞察力的教师,让他们担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咨询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求职技巧”、“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等几大板块的问题向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咨询。这样一来,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前就已经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得到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相信他们会因此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三、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毋庸讳言,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之所以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是因为他们本身放松了思想的警惕。据我们在08级的调查,约有37%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认为进了大学,就应该好好享受人生,成绩只要马马虎虎就可以混过去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客观上增加了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目前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应该是尽快实施高职高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便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这个计划到底如何实施,目前还有很多值得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探讨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从我校目前一些系的做法中得到某些启发和借鉴。如:学校的礼仪队。礼仪队可以说是集中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锻炼的一个极佳场所。在最近的几年,礼仪队的成员频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重大活动,无形中队员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开发和锻炼。因此,相对来说,礼仪队成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比其他人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再如,秘书资格证的考试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报名参加,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得到一张证书,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改变了原来无所事事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积极认真的学习状况中去,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我校机电系的电子实训室、金工车间两个校内实践基地等同样也负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任务。

除了学校、系部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计划之外,作为成年人的学生本身,也可以积极培养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据2006年 5 月30日《参考消息》刊登的《内地大学生练摊忙》一文,目前在全国各地,许多大学生针对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实际工作能力而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实际情况,在课余通过摆摊、开小店等形式有意识地锻炼,以便在得到毕业文凭的同时,也收获相应的工作能力。

因此,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是无路可走,而是大有前途,只是必须与时俱进而已。

上一篇:高职高专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日化用品研发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