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生态城市建设

时间:2022-07-25 04:54:45

“天人合一”与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21 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在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 “天人合一”论应当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基础,从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城市 田园城市 城市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21 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城市世纪,即全球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各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而“天人合一”说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思想,理应在这场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天人合一”思想渊源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而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是北宋的理学家张载,但“天人合一”观念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其中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天”则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则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追求“天人相通”的宗教仪式。西周之际提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可以看成是以后“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周易》中有明确的天人协调的思想。应该说,较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据季羡林、张岱年等先生的研究, “ 天人合一 ” 不仅是中国古代传承几千年的哲学思想,而且这一哲学思想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当中。特别是中国古代的都城,无论是城市的形态构架,还是城市的主体建筑和城市与其所处位置的天地联系,都深深地印透了 “ 天人合一 ” 的城市文化精神。城市是天人之间的中介,城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其 “ 天人合一 ” 、 “ 天人感应 ” 思想的表现之一就是找到了 “ 天命 ” 的代言人,这就是所谓的 “ 天子 ” 。 “ 天子 ” 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心,象征 “ 天子 ” 和皇权的皇宫就是其所在城市的中心。因此中国的都城一般都以皇宫为中心对称布局,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又影响到其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中国古代城市通常的中心对称布局模式.

2 、对城市选址的影响。春秋时期的管子所著《管子》一书提出了一些城市建设的原则,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管子 • 度地篇》: “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择 ” ,即城市选址要用水方便,排水通畅;《管子 • 乘马篇》: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反映了我国古代顺乎自然、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古城众多。这些古城在选址上非常讲究,其选址原则一般是平原广 阔、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形高低适中、气候温和、物产丰盈等。秦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首都,它的建造就是 “ 就地利 ” 的结果。汉长安城是在战后咸阳的残基上建设的,它的规划继承了秦人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也体现了尊重自然、结合地形而建的思想。

三、理想城市模式: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一种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和生存条件。自城市诞生以来,城市规划与建设就自觉地、不自觉地遵从这个原理,让这种居住形态和生存空间成为最适宜人的生存条件。城市作为人与自然相衔接、相耦合的集中场所,它既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又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如同人或生物一样,有一个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 亡的过程,只是它的生命周期比个体的人或某些个体的生物会长得多,久远得多。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定向的过程,其各个时期的选择和定向常常决定着城 市的演化性质,甚至决定着城市的存亡。

1、自然、和谐、人本: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城市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美国建筑师沙里宁也指出:“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我们应当把城市建造成为适宜于生活的地方”。《雅典》则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雅典》提出城市的四大活动――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及改良意见,从而构筑了人间的理想乐土――“家园城市”的梦想,反映了一条“人――建筑――城市――社会”的 城市规划思路。当传统聚落的自发的生态化建设逐渐转变为早期的生态觉醒,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之后,人类聚居的发展模式便随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发生根本性的转 变。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使得在传统工业社会中的不可能而在今天成为可能,这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未来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向生态城市。

2、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 对城市及人类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中,虽然人们并未在具体的目标和设想上取得完全的一致,但已经逐渐在新的发展上达成了共识: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 包括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进步的完整现象,是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眼前的利益,不能仅仅考虑当代人甚至少数人的舒 适和享受,更要顾及全人类的可持续长久生存。应当说,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经过长期反思后的理性选择,甚至可以说,生态城市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 择。

从其理论基础和学科分类来讲,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在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渗透的结果。目前生态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国外学术界甚至把它看做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础和方向,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是它的生态学化”,有人甚至认为 21 世纪的科学实际上就是生态学。面对日益严重的 “ 城市病 ” ,人们对生态学寄予了厚望,希望能以生态学的智慧之手去拯救病重的城市和处于危机中的人类,实际上是寄希望于生态城市的发展上。

四、结束语

21 世纪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从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 20 年来城市人工环境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人类必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加以保护和修复。要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就必须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引入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与生态学的观点,只有通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才能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和谐,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达到一种 “ 天人合一 ” 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 [ 英 ] 埃比尼泽 •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2000 。

2 、 蒙培元:《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人文杂志》 2002 年第 5 期。

3 、 Richard Register : Ecocity Berkley :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North Atlantic Books, California , USA ,1987.

4 、 [ 美 ] 理查德 • 瑞杰斯特:《生态城市 ―― 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5 、熊志辉:《中国古代 “ 天人合一 ” 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5 期。

上一篇:高色化发展有利于大学人才选拔培养 下一篇:校长应加倍在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