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准“上帝”之手

时间:2022-07-25 04:18:23

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换回钞票,企业才能进行再生产。产品和服务再好,如果没有顾客买单,一切工作都是白做。怎样让顾客买单,是企业决策者和营销人员,甚至产品的设计人员、制造人员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让顾客买单,是不是只要价格适合、产品质量好且功能新就够了呢?远非如此简单,要想握准“上帝”之手,让目标顾客买单,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开拓新市场时,要先选择那些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顾客,并通过这些顾客的示范,引发消费潮流。消费者都有先入为主心理,当消费者对某些品牌耳熟能详时,新的品牌要想打动人心,就比较困难,即使广告铺天盖地地轰炸,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不妨先攻下那些能领导消费潮流的顾客,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没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佳能相机进军中国市场前,国人早已用熟了尼康和海鸥等品牌相机。为了快速打开中国市场,佳能把目光瞄准大城市里的媒体,把大批崭新的相机借给各大报社的记者,并派专家教会记者们如何使用,借用期只有一个多月。等到记者们用熟了佳能相机后,他们纷纷要求所在报社将相机买下。虽然佳能公司是以成本价出售的,但是,通过记者们的宣传和示范,佳能相机很快成为摄影爱好者心仪的品牌,市场大门由此打开。

找到目标客户后,要把主攻方向放在那些具有购买决策权的人身上,这样才能提高营销的成功率。同样是做推销,有的推销员一天到晚在外面跑,但收效甚微;有的推销员看起来很悠闲,但单子签了一张又一张。大家都是冲着目标客户去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差别就在于后者善于抓住那些具有购买决策权的人,而前者往往把时间浪费在并无购买决策权的经办人员身上。

谁是真正的买单老板,谁有购买决定权?没有火眼金睛还真不容易发现。有购买决定权的人不一定是购买者,也不一定是产品的使用者。女青年到店里购买化妆品,可能是给自己购买的,此时,她既是产品使用者,又是决策者和购买者。青年男子到便利店购买饮料,不一定是买给自己喝的,他可能是给老人购买,也可能是给孩子购买,而让他来这家店买饮料的,却可能是他的配偶。此时,消费者、决策者和购买者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在使用者、决策者和购买者分离的情况下,要紧紧抓住决策者的心,才能促成买卖。相传日本有一位知名推销员曾多次去一家作坊式企业拜访,前两次都谈不下来,第三次,因为谈得很辛苦,干脆就在这家企业里住下来,晚上上厕所时,推销员听到一间房子里传出一个老太婆的声音:“那个推销员真是讨厌,来了几次,一句话都不跟我说,我连一条电热毯都舍不得买,怎么会买他的东西。”这位推销员才猛然醒悟,这家企业的真正老板不是那位年富力强、彬彬有礼的中年男子,而是他的母亲。虽然不显山不露水,总是坐在角落里抹抹桌子,收拾收拾东西,可人家才是真正的老板。于是,这位推销员采取补救措施,在老太太的六十大寿送上一件礼品―电热毯,打动了老人的心,这才顺利签下了单子。

家庭成员都有可能是购买的决策者,小孩也不例外。有专家通过研究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在家庭消费决策上有百分之十几的决策权;5~12岁,决策权会上升到三分之一;而13~18岁的小孩,对家庭消费有近半支配权。孩子不仅仅能决定与他相关的食品、衣服、文具等消费取向,而且能够对其他各种家庭消费包括大宗耐用品的购买施加影响力,如果家里买电器,父母往往会听从孩子的意见,购买有小孩所喜欢的卡通标志的电器。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尔不仅在电器产品贴上小王子之类的标志,还专门推出动画片《海尔小王子》了。

而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采购人员只负责付款提货,真正有决策权的人可能是厂长、总工程师,也可能是分管供销的副厂长,甚至是使用该产品的科室负责人或工人。在购买者、消费者和决策者相互分离的情况下,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必须先弄清谁是决策者,再设法打动这位关键“顾客”的心,才能促成买卖。有的时候,企业用户的购买决策者也不是一个人,而是在某些人之间进行权力平衡后才作出决策的,并可能因为权力的重新平衡而调整购买决策。例如,一个企业在采购某种产品时,厂长会着重考虑投资成本,工程师会把技术可靠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独立核算的车间负责人却认为稳定性好、节省燃料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情况下要想让顾客买单,必须学会在这些权力人物之间“周旋”,走好“钢丝绳”。

上一篇:孰客孰主 渠道博弈 下一篇:做蜜蜂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