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助推中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7-24 10:41:59

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助推中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宏观角度来理解,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经济浪潮首现发端于东部沿海这些易于开放的地区,其次传递到内地的中西部地区。这里就涉及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问题。我国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还可以向内地转移,使产业的生命周期大大拉长。这种特有的回旋余地,使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国内产业转移而非海外转移而继续保持。中西部地区目前就面临承接东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这样一个任务,这就是我们在具体看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所应主要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1 中国经济的梯度发展

1960年,J.弗里德曼提出著名的“中心一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区域经济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等级规模功能单元的综合体。大多数人口及经济活动集中于都市区,中心区不仅增长迅速,而且还能够从较不发达地区吸取动力,由此其它地区成为次要地区或区。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能源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东部和中西部在信息、交通、能源方面的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也相对便利,土地价格相对低廉,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城镇化而转移,根据经济人原则,转移目的地肯定是就近转移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所以,内地便具有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优势。

2 中部地区经济比较优势

中部地区发展拥有明显优势。首先中部崛起战略早已成为国家战略,其次是交通区位优势,中部地区北抵北京,南近香港,东邻上海,西靠重庆,处于“十”字形架构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最重要的是,与东、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优势,能够作为资源利用的土地较少,而中部地区能作为资源利用的土地较为丰富;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三是资本后发优势:中部地区有很多的产业等待开发,具有较高的资本预期收益,会吸引更多区域外资本进入。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现在提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影响的拓展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序幕,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面临高新技术对接,中西部地区主要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主要做大做强制造业,壮大产业规模。宏观层面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调结构,扩内需,要创新;微观上讲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积累已经完成,能够有资金、有能力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任务是把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产业战略升级,开展高精尖技术研发工作。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转移到了中部地区。所以我们在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有所区别。在国家的新一轮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作为中部地区,我们要给自己定准位置,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战略调整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中部投资,形成产业规模,在规模形成过程中,人力的积聚、物的积聚、人才的积聚、资本的积聚逐渐形成,所以说做大产业才是中部地区的当务之急。

二、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面临的问题

1 经济结构低端化

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一些过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出现了“高产不难高效难、增产不难增收难、生产不难销售难”的窘境。

2 县域财政十分困难

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虽然有财政转移支付,但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强,需要财政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

3 城镇化进程缓慢

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4 环境污染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县域环境污染越来越明显。县域经济规模不足以对环境问题进行根本治理,再加上生活设施不便,导致社会精英不愿将人生发展定位在县域,这对县域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5 经济资源匮乏

经济资源中最关键的是资本和技术,这两大方面县域经济基本上都不具备,尤其是像中部这些县域。除去一些具有典型优势县域,大部分县域是一穷二白,在这样的条件下,内生型发展很难实现,必须要依靠外部力量。

三、中部县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任务

1 做好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很复杂,涉及方面很多,要抓重点。在立足优化招商环境的前提下,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理顺利益关系,关键在于部分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能否达成一致。要理顺关系,一方面要靠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在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同时,减少社会管理主体和层级,避免多头管理,打消一部分人获取法外超级利益的幻想。

2 加速推进城镇化

就全国而言要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机制,走大都市圈和中小城市协调共进的综合城镇化发展道路。没有节制地让人口涌进大城市的后果难以想象。要改变这个问题,就需要在中西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使县域成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在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中间,鼓励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和就业。一方面,要进行户籍改革,放开农民工入户的条件,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城市就业容量,再次,鼓励农民工就地创业,多提供服务,少设置障碍。要形成县域较为强劲的就业吸纳力,让农民能留得住,安得下。

3 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关键就在于党委和政府的服务、统筹和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注重制度化和法治化环境建设,减少管理层级和主体,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4 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点的中小企业

本地企业的强劲发展才能有力助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开发内线和外线两个市场,要把本地市场做起来的基础上,稳步开拓外部市场。

5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注重内生型人才的发掘和外生型人才的引进。要明确政策和待遇,诚信立木,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有干劲有盼头。

6 扩大项目引进力度。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国外和东部地区会有相当一大批产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产业对接。中部地区一定要把握机遇,结合国家政策和大趋势,给自己准确定位,从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慶阳 下一篇:三余镇划出通州区后对通州农业影响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