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养老储备之复利魔法

时间:2022-07-24 10:11:15

揭秘养老储备之复利魔法

养老储备要尽早的话题大家也许都很熟悉,但却不一定知道各种原理。本文所列举的表格可能会给你不一般的触动。

有这样两位投资者,“早”先生和“迟”先生,“早”先生从25岁开始每年向个人退休账户存2000元,直到35岁停止不再存钱,任由复利效应施展魔术。而“迟”先生则从35岁开始投资,同样是每年2000元,虽然晚了10年时间但他坚持存钱直到60岁。这样一来,“早”先生一共投入的本金为2万元,而“迟”先生为了“赶”上早先生的步伐,不惜投入了5.2万元。

我们假设恒定9%的年收益率,当“早”先生60岁退休时,账户积累了311306元,而“迟”先生虽然一路奋力追赶,账户却只积累了203446元,再减去投资总金额后我们发现,两人的净收益相去甚远,“早”先生获得了291306元,而“迟”先生只获得了151446元,相差近一倍。

由此,我们了解到,退休储备投入多不如投入早。

以上这个例子是否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源于复利的神奇效应,资金会随着积累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增速也越来越快。

记者做过这样一个倒推实验,如果“迟”先生想要与“早”先生在60岁退休时取得相同的账户价值,那他每年投入的金额需要增加到3000多元,而这样一来成本又上升了,净收益还是敌不过“早”先生。总之,“迟”先生无法追赶时间的步伐,只能眼看着“早”先生在投入成本低于自己的情况下获得更高收益了。

一起争做“早”先生

“反正我还年轻,等过几年收入更多的时候再开始养老储备吧。”“现在我工作那么忙,没时间理财,退休规划的事情过些年再想也不迟。”“反正我的退休收入不会低,单位还缴纳了补充养老金,我就不需要为退休太操心了吧。”……这样的想法是否曾经划过你的脑海呢?

现在开始快点改变他们吧。

“早些储备,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各期压力也能减轻。”“即使将来我中断投入,也可以继续靠复利钱生钱。”“靠社会保险或其他商业养老险只能保障基本的退休生活,要过有品质的生活还要靠自己财富积累。”……或许这样想一下,你就会即刻动手了吧。

根据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基本养老账户获得的养老金都是由社会平均工资乘以按缴纳年限确定的比率而得到,因此无论退休前收入高低,获取的这部分养老金都是一样的,养老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账户的积累上。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退休前后收入差距较小,反而对高收入人群来说,收入降幅较大,会形成一个明显的资金“空缺”。要想填补缺口,保持原有消费水平,只有靠商业养老保险以及个人退休账户发挥作用了。

估算未来花销倒推年度投入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才能知道未来退休生活需要花多少钱,我们又该提早准备多少呢?一般来说,在估计花销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放宽一些,这样在准备时也能更充分些,防止超越预期的突发事件给经济带来压力。例如,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一场大病医疗的花费可能在15万元左右。按通胀4%来估计,20年后这笔费用可能会达到33万元,30年后将会达到50万元。你不妨根据现在的年龄来预估这笔费用,再利用贴现的方式算算每年需要为此储备多少资金。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通胀年率表格,你只需选择你所估计的通胀率及距离退休的年龄,得到乘数后就可以算出未来的开支了。例如,如果你距离退休10年,估计年通胀率在5%,那么如今一笔1万元的旅行花费到时可能需要1×1.6=1.6万元了。

特别提示

本文中“早”先生和“迟”先生的例子主要为了说明早为养老储蓄益处多多,鼓励人们及早准备退休基金,其中有些细节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1、在“早”先生与“迟”先生的案例比较中,我们将每期投入的2000元看作同等价值,即剔除了时间价值的考虑。这样更方便计算。

2、本例中假设的年度收益率9%只是个预期平均值,实际投资回报率未必如此精准。可能某年度高些某年度低些,甚至可能出现投资负收益的情况。这时候,结论就未必成立了。

3、为自己退休准备专项基金,应追求稳定正收益的投资目标,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可以选择稳健类的投资品种,或者通过“安全垫”的组合投资方式,对冲过于激进的投资手段,从而达到这一效果。

“早”先生的例子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使你不再向个人养老金账户投入资金,也应该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只有保持一定的投资数额,这个账户才能在你退休时派上用场。如果既停止资金注入,又放弃长期投资,那么即使你起步再早也无法实现退休无忧的理想。

上一篇:让前夫为你做足养老保障 下一篇:步步构建 家庭保险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