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24 05:23:49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乡市卫辉市教育局 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味的对昨天的否定和对明天的创新,而是要走和谐之路:教师与学生共鸣、语言与情感共生、内容与形式共体、传统与现代共融、预设与生成共舞、继承与创新共存。

【关键词】和谐;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了,语文教学也从当初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姗姗走向了今天的“豪华落尽见真淳”。但是,东南西北风仍在各自地刮,语文教学仍在风中摇摆不定。此时,我们不得不思索:新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新课程需要的不是对昨天的一概否定,新课程需要的不是明天的一味创新,新课程需要的是对已有理念与技术的有机整合,新课程需要的是“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1:教师与学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是对话的前提,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保障。当前的许多语文课堂,仍是教师强势,学生弱势,仍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虽然“你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成了时下课堂的流行语,但从内心深处,老师真的想让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吗?当学生提出一个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时,你是宽容吗?当学生提出让你无法回答的问题时,你是鼓励吗?当一切皆无可能时,“流行语”也仅仅是为了流行!语文课堂需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有安全感,心理安全,心灵自由;要让学生有胜任感,如我努力,我自能行;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有所获,习有所得;要让学生有愉悦感,心情舒畅,乐在苦中。只有师生心理上平等,心灵上共鸣,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印刷体,而是手写体。

和谐2:语言与情感共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前的语文课堂可谓是情深深,“语”朦朦,人文的东西太过强势,淹没了语文的工具性。感动不是我们的唯一!语文教学的本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这一原点,抓紧“语言”这条缰绳,从“语言”入手,再回到“语言”,正如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字韵》中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引导学生在推敲、咀嚼语言中品味语言的情意,让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克服在情感上深挖广拓、在语言上蜻蜓点水的毛病。斯霞老师教“祖国”的案例便是对这一点的经典诠释:

师: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起来,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一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祖祖辈辈生活得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接)祖国。

和谐3:内容与形式共体 过去的语文教学,多在内容上转圈,繁琐的内容情节分析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亦即我们常说的“教教材”。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关注语言形式,亦即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其实,内用与形式是共体的,形式犹如骨架,内容犹如血肉,二者构成人体。一篇好文章,内容与形式必定是高度统一,相得益彰的。任何只见内容不见形式,或只见形式不见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过分的注重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只能是让学生“读懂一个故事”,或“读懂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单纯追求形式,必然会导致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如某教师教执教《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①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8分钟)②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32分钟)这种脱离文本,脱离内容的教学,也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内用与形式,亦即“写什么”与“怎么写”。先要弄清楚写的什么,再思考为何有如此效果,自然引出语言形式——怎么写的。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可先让学生探究“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对亲人一样”,在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浓浓亲情后,再探究“作者是抓住了老人的那些方面来倾诉这种亲情的”(依着、动作、语言、神态等),形式服务内容,内容丰满形式。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在立足内容的基础上再关注形式,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再“用教材教”。

和谐4:传统与现代共融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课堂声、光、电、影齐上阵,叫人目不暇接。语文教学也由读文时代跨入了读图时代,学生再也不用去寻找书中的“黄金屋”,再也不用去欣赏书中的“颜如玉”,再也不用去收获书中的“千钟粟”。教师的深入钻研教材被精心准备课件代替,教师的范读被录音代替,手写体的板书被印刷体的板书代替,各具个性的想象被统一的画面代替,字字而悟的情意被煽情的音乐代替。一句话,本该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变成了游离文本的肤浅交流;本该是学生“潜心会文,遵路识真”的探究过程,变成了“走马观花”,一“看”而过。不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它集声、光、色和动画于一体,能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大小、虚实、快慢、远近等的转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再现实物的发生与发展,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但是,它的运用与否,和教学效果是不成正比例的。当前,许多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也就成了它的奴隶。君不见,许多课堂因为停电而无法再继续;君不见,一个本已从多处切入的问题教师却要硬拽回亦步亦趋。问其原因,答曰:“都是课件惹得祸!”此时,我们多么怀念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潇洒,多么怀念自制教具与学具的灵活。我们不能让现代媒体代替教材,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品文字,闻书香;不能让现代媒体代替传统教具与学具,要让学生触摸学具,学用学具,用学具学;不能让现代媒体代替了板书,要让学生参与板书,观板书,习板书;不能让画面代替了想象,要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表象,发展思维;不能让准备课件代替了钻研教材,教师要依“标”靠“本”,深入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它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辅助手段。传统与现代必须相融合,才能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上一篇:启蒙、激活、深入 下一篇:拓展延伸,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