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食管:“癌前病变”可逆转

时间:2022-07-24 04:43:21

生活实例

55岁的林女士一年前因反酸、烧心、进食有梗阻感、食欲差去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诊断她患了巴瑞特(Barrett)食管,给她开了些药,反复叮嘱她要按时吃药、定期复诊。林女士从来没听说过这种病,但医生严肃的表情令她惴惴不安,急匆匆回家上网查资料。当她得知“巴瑞特食管是食管癌的前期病变”时,吓得脸都白了……

46岁的李先生半年前做了一次胃镜,被诊断为巴瑞特食管。当得知这病有可能会癌变后,李先生整天唉声叹气,班也没心思上,隔三岔五跑医院,一再要求医生给他开最好的药,每个月都要求医生替他复查胃镜。不论医生、家人怎么劝说,他都听不进去……

巴瑞特(Barrett)食管是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于1950年由Norman Barrett首先描述,故以其名字命名。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的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20%,巴瑞特食管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30~125倍。

当被告知患了巴瑞特食管以后,大多数患者都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患上食管癌。实际上,对巴瑞特食管,重视是需要的,过分恐惧则大可不必。尽管目前国内外医疗界对巴瑞特食管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但只要发现早、治疗规范,病变是可以逆转的。以下是一名巴瑞特食管患者的治疗过程,历时半年多,最终被治愈。

治愈病例报告

去年11月,一名54岁的女患者因反酸、烧心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下端齿状线上方黏膜有一橘红色岛状糜烂,诊断为巴瑞特食管。正规服药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病变仍在――齿状线上方见一片橘红色岛状黏膜,病理检查提示符合巴瑞特食管的诊断。可见,该病并不是那么容易治好。于是,继续服药2个月。2010年3月,行第3次胃镜检查,食管下端黏膜齿状线上方仍可见到橘红色岛状黏膜。可见,病变非常顽固,药物疗效欠佳。于是,医生决定对病变部位进行内镜下放大染色,对染色显示有可疑上皮化生的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和活检,并行氩气电灼治疗。手术完成后,继续配合药物治疗。2010年5月,再次复查胃镜,提示巴瑞特食管痊愈。

分析:病变虽顽固 治愈有希望

要确诊巴瑞特食管,需对病变部位做活检,即在病变部位钳夹一块黏膜组织。若病理检查发现有单层柱状上皮,就能确诊。部分有条件的医院,还可在内镜下对可疑病变黏膜进行放大染色,不但能清晰地显示出有可疑上皮化生的部位,还能将病变部位的黏膜放大,以便观察是否有柱状上皮的腺管开口。

治疗巴瑞特食管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3种。大多数患者可通过药物治愈。部分有肠或胃上皮化生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采用内镜下治疗(如电凝、氩离子凝固法、激光、光动力疗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去除病变黏膜,以达到彻底治愈该病的目的。

提醒:病愈后,应定期复查

由于巴瑞特食管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故即使病变已治愈,患者仍应注意控制饮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喝浓茶和咖啡,少吃甜食,戒除烟酒,并定期去医院复查胃镜。起初,可3~6个月复查一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1~2年复查一次。

问与答

Q:我最近被查出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这病跟巴瑞特食管有关系吗?

A: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的炎症,巴瑞特食管是食管黏膜上皮的化生,是两种病理类型。不过,若反流性食管炎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有可能发生巴瑞特食管。

Q:我父亲患有巴瑞特食管,我很担心,这病会遗传吗?

A:巴瑞特食管一般很少遗传,不必过分担心。后天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造成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胃黏膜生长上移,是导致巴瑞特食管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心梗”高峰将至牢记7句“护心”忠告 下一篇:手抖:并非帕金森病“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