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前军:我喜欢把自己逼到死角

时间:2022-07-24 02:16:18

四月中旬,湖北春暖花开,而位于北国的大连却是春寒料峭。应大连湖北商会之邀,《鄂商》记者前往大连,探寻这群在异乡奋斗的游子,倾听这群身在外地的优秀湖北商人的心声。

据大连湖北商会办公室徐主任介绍,在大连的鄂商基本由三部分人组成:在大连念完书后留下来创业占56%,以及从普通打工者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商界精英占26%,部队转业青年占18%。大连湖北商会副会长汪前军便是其中优秀代表。

汪前军,大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大连湖北商会副会长。12年前,无高学历无背景的汪前军,怀揣200元人民币,来到这座著名的海滨城市寻梦。12年后的今天,他已经身价千万,功成名就。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时,笑着说:“我喜欢把自己逼至死角,置于死地而后生。”

莽闯东北

“我没什么学历,文化程度不高。”鄂商记者刚与汪前军打开话题,他就这样谦虚地介绍自己。

老家在湖北鄂州市的汪前军念书时属于那种严重偏科的学生:语文全班第一,而数学却经常不及格。眼看考大学无望,汪前军高中没念完便辍学了。

按中国青少年的传统,一般是读书与参军两条路。考大学的机会失去了,部队征兵也没能赶上。不甘心在家中做个无业青年的汪前军,决定外出闯世界。可他一没钱二没高学历,拿什么闯?但他当时横下一条心:出去闯有可能死,但不闯肯定是等死。就这样,1999年的冬天,汪前军踏上了外出寻梦之旅。

当然,汪前军也不是完全漫无目的地去闯。他的老家鄂州有金钢石刀锯之乡的美称,这里用于切割大理石的金钢石锯片全国有名。如果批发一些刀锯到外地去卖,兴许能赚一些差价。基于此,他找亲戚借了1800元钱,花1600元购买了一批金钢石刀锯,剩下的200元则作为外出推销的路费。

汪前军选取的推销地在东北,因为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有大量的企业用得着金钢石刀具。但鄂州没有直达东北的火车,他只好从省会城市武汉去转。汪前军清楚地记得,当时从鄂州到武汉的车票是每人8元,而与鄂州一江之隔的黄州到武汉每人要便宜2元。汪前军选择了带上刀锯去黄州坐车来武汉,就为了节省一点路费。

来到武汉后,汪前军在西汉正街的朋友处借宿了一晚,然后在汉口火车站买了张去吉林长春的坐票。一番辛苦下来,到了长春,身上只剩下12元钱,而面对住宿与吃饭的双重困扰,只能解决其一,最后,汪前军选择了用这12块钱去住店。如果次日没有销售款进账的话,汪前军将在异地他乡面临居无地食无炊的绝境。

第二天一早,汪前军开始带着他的金钢石刀锯去销售,运气比较好的是,第一天他就做了笔生意,身上终于有了130元钱。这点钱放在现在,可能他喝次咖啡都不够,但在当时,却是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储备。

拿着卖刀具得来的钱,汪前军找了家最近的饺子店,迫不及待地叫了份饺子。由于第一次来东北,对这边吃的东西没有经验,汪前军听从了服务员建议,一次性要了一斤的韭菜饺子。饺子上来之后,汪前军才知道上当了,一斤的韭菜饺子上桌,满满一大盘,引来周围一片惊奇的目光,明知道吃不完,可又舍不得扔,最后他还是硬撑着都吃下去了,加上韭菜吃多了烧心,回去后,他一晚上没能睡着觉。“这一顿饭真是吃得我刻骨铭心”汪前君笑着说道。

第一次绝处逢生之后,汪前军有了经验与进一步拓展的勇气。接下来的生意,他做得顺风顺水,第一年便取得了45万元的销售额,这意味着他的纯利润有23万元以上。回到家乡后,汪前军成了他家乡的名人,成为那些没出门或者生财无道者们半是嫉妒半是羡慕的谈资。人们都在惊叹:这孩子高中没毕业就出门闯荡,一年之内就摸清了发财的门路,不简单哪!

转战大连

2002年,由汪前军经销的金钢石锯片已经在长春小有名气。当别人还在走挨门挨户走推销这条老路时,汪前军已经靠口碑几乎垄断了市场,业务范围开始慢慢往长春以外的地方辐射。

正好此时有朋友邀请汪前军去大连做一笔业务,他顺势进入金钢石锯片所服务的上游行业――石材。他做事进入状态非常快,加上那几年正是大连房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汪前军很快又做成了大连石材界的大佬。直到现在,大连所有的房产公司外墙上的文化石材,基本都是汪前军做的。他告诉《鄂商》记者,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跟大连所有的地产商都有过业务往来,包括大连万达、亿达等地产巨头。

做到最后,同等条件下,汪前军的产品哪怕比其它商家贵20%,别人也都愿意跟他合作,因为他把口碑和服务看得非常重,把客户当成自己的朋友。“空余的时候,无论谁向我请教石材方面的知识,我都会倾囔相助”。

记得有一次,一位日本人跟汪前军做笔生意,汪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电脑,里面全部储存的着当前国际国内顶尖的大理石样品和图片。这个日本客户很惊讶,走时连给他鞠了三个躬,他觉得汪前军的这种敬业精神在日本都少见。

这些带给汪前军最直接的回报就是,在大连的业务量,从第一年的百万到第二年的三百万再到第三年的六百万。“我的营业额都是这样呈几何式增长起来的”

跨行发展

隔行如隔山。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稍有不慎,不仅投资打水漂,还可能将自己此前积累的资源与资本损耗殆尽。但汪前军不信这个邪。他敢想,敢闯,敢试,敢做。这也是他将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2006年,汪前军听朋友说做环保前景很不错,是个朝阳产业。于是,注册了大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但一直没有开始做。直到一年后,汪前军碰到了一个海归,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很想涉足环保这个行业。于是自己投资,请海归为职业经理人,把环境工程公司给运作起来了。试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营业状况很不理想,连续几个月,公司一直持续亏损。

基于此,汪前军便去找员工谈心,希望通过他们发现原因。员工们告诉汪前军,并不是海归能力不行,是教育背景不同,工作方式也不一样。这种刚从国外回来的人,在国外也许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但在中国不一定是,因为他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埋头做技术,从不出门了解市场。找准原因之后,汪前军辞退了职业经理人,决定亲自操刀。

通过朋友,汪前军了解到,正大集团有一个DMTO(煤变油汽)催化剂废气处理项目,但技术攻关一直没克服。这项技术当时只有美国UOP公司有,但还不完全成熟。当时的正大集团准备上这种技术,生产煤碳企业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国际上都处于空白状态。

通过与正大集团相关负责人的几次接触,他们希望汪前军的公司能帮他们做DMTO催化剂废弃处理的技术攻关,对方先出一半的开发资金。项目如果做起来了,由他们负责市场;如果技术没开发出来,那么,前期风险各承担一半。

汪前军找到大连理工大学的教授,了解到这种技术理论上可行,以前也有人开发过,但由于在实践操作阶段不好控制,结果没有成功。了解之后,汪前军吃了颗定心丸。而且他算了一下,开发这个技术大概需要投入300万左右,即使研发不成功,这个风险自己还是承担得起的。于是,他答应了正大集团的条件,合作开发DMTO催化剂废弃处理项目。

合作协议是2008年3月签订的,汪前军再与大连理工大学一起,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技术就开发出来了。“当时那种兴奋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汪前军说道。

当年12月份,项目验收后,立即申请了专利,与正大集团各占百分之五十的专利权。这也是国内首个拥有专利的催化剂废弃处理技术,项目刚开发出来,就有人找到汪前军,出一千万元购买他手上的专利资质,但汪前军没有卖。此项成功,极大地给了他对环保行业的自信心。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环保行业设门槛,以前全国有33家从事此技术的企业,只剩下四家拥有行业资质。而自己的公司是这四家公司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当然,转行到环保产业,汪前军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环保行业虽说发展前景大,但前期是一个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业,而且这相关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

即便如此,汪前军一点也不着急。他认为,公司的起步阶段正是练内功、打造公司形象和团队建设的最好时候,让相关技术人员做技术攻关,花高薪网罗国际顶尖技术人才。

汪前军有自己的一套用人观,他首先跟人谈职业理想,谈企业远景,如果对方不认同,再好的人才,自己也不强求。如果对方认同了自己,他也不会亏待对方。他很认同邓小平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的员工才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

采访接近尾声时,汪前军谈了对回报家乡的想法。他认为,每个人回报家乡的方式不一样,尽管自己没有回家乡投资,但公司涉及到的用材,都会用湖北的,哪怕贵一些。等湖北的投资环境再成熟一些,他会立即回乡创业。

上一篇:鲁平:女人要贤惠,更要智慧 下一篇:云南省湖北商会总部奠基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