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笼”究竟几十万

时间:2022-07-24 12:45:18

样本——2012年5月4日“豪华鸽笼”违建被拆报道

长江日报:《武昌一造价30万元违建鸽笼被强拆》

楚天都市报:《40万元鸽棚被依法拆除》

长江商报:《40万豪华鸽子笼被拆》

武汉晚报:《花50万元建的鸽子别墅属楼顶违建昨被强拆》

5月3日,武昌有座屋顶“豪华鸽笼”,因属违章建筑而被城管等执法部门强行拆除,此事第二天见诸报端,四家报纸却出现了三个版本:

一个鸽子笼,造价却有三种:30万元、40万元、50万元,最多和最少的居然相差20万元,不知哪一种更接近事实?读者究竟应该相信谁的?

从报道内容看,鸽笼造价的信息来源,长江日报是“据养鸽户称”,武汉晚报是“据湖北省信鸽协会秘书长陈成芳介绍”,楚天都市报则来自“饲养员说”,长江商报没有标出信息来源。

从稿件作者看,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三报均派出记者采访,并且署名在前,但通讯员同为黄斌一人;长江日报未派记者采访,采用其他通讯员殷莉红、刘永慧、胡春熙的供稿,但图片标注的信息提供者仍是黄斌。

违建鸽笼被拆这一事件,内容较为单一,采访更不复杂,通讯员报料处理也有规矩,为何同一信源却相互打架,并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通过武汉晚报刊发的大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鸽笼两间,面积150平方米,两层架空,木结构,灰陶瓦,不见空调等特殊设施。该报现场报道较为细致,说明鸽笼所用木材经过特殊防腐等处理,仅此一项就价值30万元,但小标题——“超豪华‘鸽舍’价值50万?”打了一个问号,以示有所存疑。

确实,有理由质疑:记者是否到过现场?到了现场又做了什么?除了采访有关人士,多方印证通讯员的报料,现场的观察、核实、分析、判断,也是十分必要的,可用以修正或丰富信息。如果鸽笼的规模、材料的质地、做工的讲究、配套的设施等基本事实及关键细节,在报道中都不见交待,如何支撑造价几十万元这一“核心事实”?尤其是,鸽笼主人远在浙江,所有造价均是鸽协、饲养员等转述的二手材料,记者是否应当至少电话“直通”第一信源?

这一报道虽是个案,但颇具典型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媒体报道的某种“乱象”,它不仅暴露出记者采访的不到位,更暴露出当下传播界“卖点观”的错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鸽笼唯其“豪华”才是新闻,造价唯其“高”方能赚人眼球,因而宁可信其“高”。就像那些所谓的“悲情新闻”,悲得眼睛流泪还不够煽情,悲得心头流血才有“新闻价值”。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我们是否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夸饰心理”?期待被报道的对象有更多的“反常”或“极端”,抖落出撩人的“猛料”,以逞一时之快。一些报道事实不清、破绽明显、相互矛盾,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新闻报道,就是我们提供给社会的产品,这个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事实。越准确,才越有“卖点”;越准确,才能树立起媒体公信力。忽视乃至漠视这一点,越过了底线,就是不称职的行为,也是危险的游戏。

回到采访作风层面上来。“豪华鸽笼”这类报道,实际上屡见不鲜,只是没有引起媒体足够的注意。

举例说,4月14日,武汉“8岁勇敢男孩”落入窨井13小时终获救的报道传播一时,其主要事实为:4月12日晚,家住东金银湖南路鑫桥社区的8岁男孩张嘉乐,在晚自习后独自回家的途中,因天雨路滑掉入一个无盖窨井里。他在恶臭扑鼻的漆黑下水道里,待了13个小时,次日早上8点,才在相距38米远处的另一窨井口,被人发现而获救(据武汉晨报报道)。但对比武汉其他报纸,内容却多有出入,如小男孩待在下水道里的时间、下水道污水的深度、两窨井相距的距离、施救者的人数及年龄,都不尽相同,有的还差别很大。如施救者实为两人,有名有姓有照片,有的媒体则报道为一人,年龄也相差十来岁;两窨井相距38米,有的媒体画出了示意图,有的则报道为相距百米,显然未在现场测量一下。

为什么武汉晨报的报道上了中央电视台《夜线》节目?关键还是采访作风深入扎实,反映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基本功。当天,武汉晨报记者朱滨全面采访了相关当事人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爬下“勇敢男孩”获救的窨井进行体验式探访,不仅获得了第一手信息,还获得了切身感受,因而报道准确、生动、细致、翔实。

从“豪华鸽笼”这一报道看,当前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多么必要和迫切。深入、深入、再深入,核实、核实、再核实,对于担负舆论导向神圣职责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对于把真实视为生命的新闻报道而言,是打不得一丁点折扣的!

上一篇:如果媒体不揭黑,社会将会是什么颜色 下一篇:媒体的新闻原则和公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