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地区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

时间:2022-07-24 10:56:47

对少数民族地区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

摘 要: 本文以欠发达地区通辽市为例,对辖内银行业近十年间的收益路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拟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有效经营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拓宽经营渠道,在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业 收益路径 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一、通辽市银行业实现收益路径演变特点

通辽市辖内银行业有6家,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4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家、政策性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通辽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资产规模、贷款质量、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明显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2012年末,通辽市银行业实现收入82.08亿元,其中利息收入60.27亿元,占全部收入的73.43%,非利息收入21.81亿元,占全部收入的26.57%;非利息收入中中间业务收入2.83亿元,占全部收入的3.4%;通辽市银行业总支出65.82亿元,其中利息支出24.67亿元,占全部支出的37.48%。统计显示,通辽市辖内银行业收入十年间增加了73.92亿元,年均增长71.3%。通辽市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收益情况呈现的主要特点有以下方面。

1.银行业收入及利息收入逐年增加,而且收入中利息收入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收入逐年增加。通辽市银行业收入从2000年的7.7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2.08亿元,10余年间增长9.64倍。其中利息收入由2000年的5.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0.27亿元,10余年间增长9.3倍。

2.利息收入占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发展,银行业逐步摆脱了单纯依靠利息收入的局面,利息收入逐年增长,但其在总收入的比重却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通辽市银行业利息收入为6.66亿元,占全部收入的81.61%;2012年通辽市银行A业利息收入为60.26亿元,占全部收入的73.17%。通辽市银行业十年间,虽然利息收入增加了10倍,但其占比却比十年前降低了8个百分点。

3.非利息收入中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占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包括系统内往来收入、省辖往来收入、辖内往来收入和中央银行往来收入。根据调查显示,通辽市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中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占绝大部分,2012年末,金融机构往来收入达到17.39亿元,占非利息收入的79.69%。金融机构往来收入中省辖往来收入、辖内往来收入占主要部分,而且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非常明显。

4.中间业务收入逐渐壮大,但占比较低。银行业中间业务是一项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业务工作,也是与银行业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通辽市银行业中间业务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和发达地区银行业中间业务相比,发展比较缓慢,在收入中的占比较低。2012年,通辽市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为2.83亿元,较2000年增加2.82亿元。虽然增长幅度达282%,但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仅为3.4%,相比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低。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发展比较缓慢,同时说明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5.实现收益路径演变银行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协调。

(1)通辽市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收益路径中依赖利差收入明显,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扶持下,历史包袱逐渐减轻,资产质量不断上升,收益明显提升,逐步成为支农主力军。然而,通辽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仍然缓慢,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利息收入。

(2)通辽市辖区国有控股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种类明显多于其他金融机构。同上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3种中间业务种类相比,国有控股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以通辽市建设银行为例,中间业务品种就达到了27种。

二、收益路径视角下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过度依靠利差收入作为收入来源,业务种类单一,不利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银行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银行业,经营品种比较单一,实现收益路径狭窄,经营不够灵活,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银行业开放也较晚,社会信用环境比较差、企业经营水平低、金融监管手段滞后,而且缺乏高素质金融管理人才,这都严重制约着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2.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不协调,效益差,不利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中间业务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覆盖面小,效益差。虽然通辽市中间业务品种不少,但有特色的产品相对较少,已推行的品种大都局限于结算、银行卡和类等产品,中间业务中的咨询业务、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等,开展规模不大或基本没开展;二是中间业务品种制定大都集中于总行级,有些品种因地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三是在新的中间业务品种上宣传力度不够,有需要的客户无从得知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3.受信贷规模的控制,贷款余额难以扩大,资金使用效率低,利息收入无法再增长,不利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信贷规模控制,贷款余额难以有效放大,融资力度与自身经营效益均无法实现最大化,资金有效运用率很低;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软硬件环境条件的约束,一般只能办理传统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金融业务,以存贷利差保持利润的增长。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新型业务受条件限制无法开办,影响业务经营模式。

4.银行业涉农贷款执行利率偏高,偏离支持“三农”的初衷,不利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银行业中的涉农金融机构在实际执行涉农贷款中比较粗放,大多数涉农贷款执行高浮动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的2倍左右。根据调查统计显示,通辽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12年发放的短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2.88%,是基准利率的2.30倍,这样势必会导致非常明显的负面后果。

三、对策建议

1.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业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标志。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是银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合理界定银行的基本职能,全面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业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有利于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以传统业务为基础。目前,以“存、放、汇”为主的传统业务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业务,市场需求依然较大。为了稳固、扩大、优化已占有的金融市场份额,银行业首先要巩固当前的传统业务,同时充分认识到传统业务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在发展传统业务时,突破传统业务运行模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的“存、放、汇”业务,实现传统业务效用的最大化。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及服务对象特点,银行业要大力创新业务品种,重点拓展特色业务,以弥补当前传统业务品种少、质量低的不足。银行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一些创新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品种。

3.大胆创新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有利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依靠传统业务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便利化、多元化的中间业务发展迅猛,成为现代银行业的重要业务领域和主要利润来源。在这种环境下,欠发达地区银行业要抓住目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薄弱这一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发特色中间业务,使其成为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上一篇:小班幼儿体育游戏的新设计 下一篇:基于提高通识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