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预后

时间:2022-07-24 09:47:33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及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术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设腹腔镜组、经阴组和开腹组, 每组各选单发子宫肌瘤5 cm患者20例和多发子宫肌瘤20例。观察三种术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 ①对直径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方式;预后

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20%~30%, 药物治疗效果差, 或虽有效但需长期服药以维持疗效, 故多数患者最终选择手术治疗[1]。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例日益增加。本院自2000年至今相继开展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 其间作者对这两种手术方式与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了比较, 观察三种术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 比较三种术式的优缺点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设腹腔镜组、经阴组和开腹组, 每组各选单发子宫肌瘤5 cm患者20例和多发子宫肌瘤20例。肌瘤均为浆膜下或肌壁间, 排除黏膜下肌瘤;多发肌瘤2~15个不等, 直径1~6 cm。上述患者年龄25~47岁, 平均年龄36岁, 术前均经妇科查体及彩超确诊, 常规术前准备, 排除手术禁忌, 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子宫肌瘤。

1. 2 方法 手术方法参照参考文献[1-5]。麻醉方式:腹腔镜手术选全身麻醉, 经阴手术和开腹手术选腰硬联合麻醉, 如果效果不满意, 则改全身麻醉。

腹腔镜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台下举宫, 选脐上缘或下缘切开皮肤, 气腹针穿刺入腹腔, 气腹压力维持在1.6~1.8 kPa, 置镜头于左右髂前上棘内侧5 cm无血管区各做0.5 cm的小切口, 置入第二、第三套管穿刺针, 选取耻骨上两横指旁开2 cm做第四穿刺孔, 置入器械。先用垂体后叶素2 U沿瘤体注射, 再行肌瘤剔除, 2-0肠线镜下缝合, 瘤体用肌瘤粉碎器取出。

经阴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根据肌瘤的位置决定将子宫向前翻出还是向后翻出。先注射垂体后叶素12 U再行肌瘤剔除, 2-0肠线缝合后将子宫还纳, 缝合阴道壁切口, 瘤体自阴道内取出。

开腹组患者取仰卧位, 沿耻上两横指做6~10 cm不等的横切口, 常规开腹, 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血流, 再行肌瘤剔除, 2-0肠线缝合后, 常规关腹。

2 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多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经阴组多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手术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经阴组多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开腹组, 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良性肿瘤, 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多发于30~50岁妇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意识也逐渐加强, 尤其是30~40岁左右的子宫肌瘤患者, 多要求保留子宫而选择行肌瘤剔除术[6]。目前子宫肌瘤剔除术常见术式有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三种术式患者术后的预后经临床观察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小、住院周期短、患者恢复快, 患者乐于接受。经阴组患者术后容易发烧, 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开腹组由于腹部切口大, 患者疼痛较重, 活动受限, 患者恐惧心理明显。

参考文献

[1] Dubuisson IH, FauconnierA, Fourehotte V, et al. Caparoscopic myornectomy: the risk of conversion to open procedure. Hum Reprod, 2001(16):1727-1731.

[2] 郎景和.新世纪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11):641-643.

[3] 张兰梅, 王蔼明.电视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4):16-18.

[4] 姚书忠, 柳晓春.内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11):653.

[5] 柳晓春, 谢庆煌, 陈龙, 等.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9):565-566.

[6] 谷翠萍.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式和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2(9):48-49.

[收稿日期:2014-06-06]

上一篇:中西医综合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 下一篇: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术治疗脑室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