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语文之现代文学作品教学

时间:2022-07-24 05:00:50

浅议大学语文之现代文学作品教学

摘 要: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文学作品是大学语文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大学语文的现代文学作品教学不仅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该致力语文涵养的发展。文章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如下三点:第一,相互参照阅读,学会举一反三;第二,运用影音资料,优化教学手段;第三,审视当下人生,加强人文关怀。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代文学;人文精神;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3

一、相互参照阅读,学会举一反三

教材篇幅有限,每学期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再多也不过十几余篇。从语文教育的宏观层面而言,教材是起抛砖引玉作用的。仅仅依靠单篇文章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清醒认识到,文本只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想要引导学生全面体会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刻意义,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文章上。在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教师要从单篇文章出发,引导学生联系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主题的文本进行相互参照阅读,进而慢慢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现代文学作品方不失其原本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读顾准》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顾准其人其事知之甚少,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原文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我提前几周在班级里面布置了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顾准文集》《顾准日记》《顾准自述》这些文集中任意选择一本,课下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这些相关作品,学生对顾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有了深刻认识,这为他们理解课了良好的铺垫。

二、运用影音资料,优化教学手段

过去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教师口头讲解文本的教学手段,学生听得枯燥,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当下,很多教师运用影音资料导入新知,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改善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学现代文学作品时,大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化、网络化、立体化、信息化的综合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这势必能激发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目标。

在教学《牡丹的拒绝》时,在正式上课前的那十分钟课间休息时间,我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老师,这不就是前段时间特别火的五环之歌吗?这个时候,他们的兴趣已经被一点点激发出来了,注意力开始转向语文课堂上。上课时,我又在课件上出示了牡丹绽放的图片,并在旁边配上了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让学生感知牡丹之美。随后我要求他们细读文本,思考作者眼中的牡丹有哪些独特之美?层层铺垫之下,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三、审视当下人生,加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语文独特的学科魅力,进入大学,语文教育不再仅仅停留于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那种基础教育阶段纯粹意义上的认知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更为迫切的任务在于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现代文学作品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良好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l展,通过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情动人。这是当代语文教育一直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大学是学生从校园迈入社会的一块踏板,这一阶段,学生正在面临对自我的重新定位,他们被就业、爱情、青春等各类问题困扰,急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在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就地取材,联系文学作品主题,请学生代入自己的生活,审视当下人生。这是加强语文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学作品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于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在时间、语言方面更接近学生认知实际,突显出了强烈的人文教育优势。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契机,努力在现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从文化语境、作家的人生道路以及人生态度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蔡爱国.论大学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11):123-124.

[2]曾穗菁.大学语文教学实施手段探析:以现代文学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10,8(9):78.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 下一篇:试论如何提升数字资源的读者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