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化学教师观念

时间:2022-07-24 04:24:49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化学教师观念

【摘要】新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与课程相关的知识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内化,才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才能把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图落实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认识教师作为主要的实施主体,从自身专业化发展目标和身份角色定位转变来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使自己成为素质教育的发起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教学观念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91-02

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当下正是中学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直接而关键的作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起着指导统帅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化学老师要及时更新观念,为不断自我学习专业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课程,重新定位教师的新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要求及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上做出全面方位的适应性转变,在教师专业上要与时具进地发展和充实。

(1)新课改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2001年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颂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政策文件中都对化学教学要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化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广大化学教师提出全面的挑战。

(2)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途径选择。

1.主动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唠叨学校安排其听课过多。没有时间准备课件或无法抽出时间来参与,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职业应付行为。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化、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接受不同方面的建议、意见才能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质量,才能在全校教师之间形成深厚的学习、探讨氛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课题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学习的机会,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提练出一般化的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去检验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在教学中有意地去改进或者更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从而改进课程教学,完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同时,课题研究也是教师专业化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3.校际教学经验交流。进行校际教学经验交流的目的是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交流中学习和借鉴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如西林民族高中每学期都举行一定量的公开课交流,也经常组织教师去周边学校听课、评课;交流教学资源。通过校际交流,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加深对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4.自我网络培训。业余时间的利用情况是决定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的重要尺标。在网络普及的条件下,通过网络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得利于网络培训具有选择的灵活性,时间按排的灵活性。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号召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和培训,如上海为全市教师构建了上海教育数字化平台,为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便捷、共享的学习平台,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培训模式。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师重新确定新的角色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开始反思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我们教师恰好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者,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以怎样的角色去传道、授业、解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角色转变来实现:

(1)定位成为课程的开发、研究评价者。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教学被行政行为区分开来,对于课程概念,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并不是一线教师制定的而是行政人员制定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更谈不上对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就标志着教师将把自己对待特定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转变为一种动力融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从而凸显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

(2)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课堂上“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成了被动的储存知识的“容器”。“教”的真正含义是“教”你应该怎样去获得知识,而不是灌给你什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摆脱“凝固”和“单调”,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焕发出活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是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

(3)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课程教育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的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付教师大的练习题,学生面对的是“书山题海”,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科目,该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按新课程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实施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4)作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过去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固定的知识积累形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只有对教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符合教改要求,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新世纪的生存理念,一个人毕业以后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对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意义建构、个性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文化和道德素养提出了挑战。

总之,新课改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理念、观念都要从一个应有的认识和高度去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该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探讨一些教法、学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上一篇:珍惜“失误” “悟”出精彩 下一篇:浅谈《高等数学》中的研究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