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成分献血者招募工作之浅谈

时间:2022-07-24 04:07:57

机采成分献血者招募工作之浅谈

【摘要】 探讨招募机采成分献血者的各项措施 , 高质、高效的保留机采成分献血者 , 以便更好的满足临床血液供应。

【关键词】 机采成分献血者;招募;血小板

近几年 ,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 临床用血量不断增长 , 长春市的临床用血量以 15%的速度递增 , 而机采血小板因其具有纯度高、白细胞混入率低、输血传播疾病及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等

优点被广泛应用 , 临床需求增加更为明显[1]。因此机采成分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 已经成为当前无偿献血招募中的重点 , 笔者结合长春市中心血站近年来就招募和保留机采成分献血者的工作,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 措施

1. 1 加大宣传力度 , 以自主宣传和借助媒体宣传为主 应积极宣传无偿献血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 , 是无私奉献爱心的具体表现。应自主和借助媒体的力量 , 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以无偿献血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 增加社会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关注度;宣传机采成分血的知识 , 打消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误区;宣传无偿献血典型事例, 多方位, 多角度进行宣传。

1. 2 确定以一年内献过血的献血者为捐献机采成分血志愿者招募对象 确定以一年内献过血的献血者为捐献机采成分血志愿者招募对象 , 其中以固定献血者为重点 , 但不放弃对初次献血者的动员 , 使其初次献血者成为定期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同时对献血者献血后进行电话回访 , 短信招募 , 节假日以及生日期间的节日问候 , 为保留机采成分献血者打下基础。

1. 3 提高医技水平 , 加强医护人员素质 对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都进行站内的系统培训 , 邀请机采仪器厂家不定期进行指导 , 同时加强采前、采中、采后护理 , 当出现献血反应时工作人员能做到及时、熟练地处理 , 并向献血者解释原因消除其恐惧心理。

1. 4 改善献血环境 , 加强人性化服务 为有效保留机采成分献血者 , 采取在市内各区繁华地段增建能进行机采成分血的标准化献血屋 , 增加采集机器 , 这样就大大减少献血等待时间 , 方便市民就近献血 , 为保留献血者打下物质基础。同时采取电话提前预约 , 延长上下班时间 , 确保不同的献血者都有适合自己的献血时间。

1. 5 增强与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为适应无偿献血大环境 , 保障迅速增长的临床用血 , 长春市中心血站主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 , 探讨无偿献血的重要性 , 使各部门、各单位认识到无偿献血是一种社会的责任,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

1. 6 增加与大专院校的联系 高校学生热情、积极、向上、富有爱心、乐于奉献 ,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 同

时文化层次较高 , 对血液生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 是献血的主力军[2]。加强与高校党工委的联系 , 每年组织驻长高校召开“驻长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研讨会”, 探讨高校献血现状 ,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组织学生团体参观血站 , 在校园内进行无偿献血知识讲座 , 做好采血前的宣传动员 , 同时协助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无偿献血主题活动 , 为进一步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7 组织各种与无偿献血有关的志愿活动 组织成立了各种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志愿团体 , 每年按计划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的业务培训 , 定期召开各团体的联谊会 , 为献血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1. 8 加强对临床医疗机构的用血指导 首先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在献血活动中率先垂范 , 打破“献血有害健康”的认识误区 , 带动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献血。同时鼓励患者亲属及朋友捐献机采成分血。每年定期与临床用血机构召开年度协调会 , 倾听用血需求 , 采纳合理化建议 , 并对临床医疗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血指导,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 结果

2012年机采人数 9538人 , 采集量 14642 U, 与 2011年相比采集人数增加 1932人, 同比增长25.4%;采集量增加 3333 u, 同比增长29.5%。

3 结论

实践证明 , 应确定以一年内献过血的献血者为捐献机采成分血主要招募对象 , 但不放弃对初次献血者的动员 , 使初次献血者成为固定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同时应改变观念 , 加强以政府为主导 , 媒体为纽带 , 血站走一线的上下一体工作模式 , 并结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招募方法 , 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勇于进取 , 才能高质、高效的保留机采成分献血者 , 才能安全的保障临床日益增长的血液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锐锋 ,朱丽莉 ,周静 .无偿捐献机采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探讨 .中国医药导报 , 2011,8(19):127-129.

[2]刘培兴 .无偿献血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 2009,11(2):166-167.

上一篇:患者满意度调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血站质量管理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