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北线,痛快的狼狈

时间:2022-07-24 03:22:05

黄山北线,痛快的狼狈

五百里黄山怎么游?三条线:北线、南线和东线。

我们走的是北线。

旅游巴士先在山脚走“S”路线,后在盘山公路上盘旋,很快就越过芙蓉岭到达松谷峰了。

松谷峰是黄山太平索道的上站。在这里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也算是好事多磨吧。

终于登上了太平索道的缆车。

这条索道你看上去很短,实际上斜长有3709米,是全国最长的索道;这缆车你看上去像个菜篮子,实际上这个菜篮子里可以装101个人,容量也是全国第一。

坐在缆车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一个字:眩!

身边群峰如聚,脚下云雾飘荡,当你正陶醉其间飘飘欲仙的时候,缆车倏地爬高――心就往山谷落,接着又猛然下降――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你说眩不眩?

下了缆车,过了排云亭,就进入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梦幻景区了。

但导游说:“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我们只好沿着山上逶迤的石阶走走停停,停下来就忙着观景,观景之后就赶紧拍照。其实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到处是景,到处都值得拍,随便乱拍都是一张美丽的风景照片。

不说“仙人踩高跷”,不说“仙女绣花”,不说“天狗望月”,不说“武松打虎”,不说“仙人晒靴”,我这里重点想说说飞来峰上的飞来石。

远远地,还隔着一座山峰,我们就看见飞来石了。儿子要给我拍照,而且还要我摆了个掌心向上手掌往后挥的Pose。我不知他玩的什么把戏,等照下来一看我就明白了:飞来石竟然在我掌中。

真是奇妙的错觉!

等爬到飞来峰上一看,我们又吓了一跳:哇,这是一块巨石呀。下边的一块石牌告诉我们它高有12米,重有600多吨,尤其奇特的是它和山峰仿佛是分开的,仿佛是飞来的,而且倾斜着,但它就是不倒。

难怪《红楼梦》的开场戏选在这里拍。

且慢,这里还有个关来石的神奇传说呢,简单记之,与君分享――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叫单福的石匠,苦于道路的艰险,他想为家乡的老百姓修一座桥。但一块两块、一年两年采运石料的工作实在是太艰难了,于是他的女儿小娇便挂出了“捐身修桥”的草标。这件事感动了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他扇子一扇,眨眼工夫就把石料备齐了。没想到最后多了一块石头,他又用扇子一扇,就把这块巨石扇到飞来峰上。

过了飞来峰,回头一望,我们惊奇地发现它的形状又变了。有人说它像这,有人说它像那,导游说当地的老百姓说它像蟠桃,所以飞来峰也叫蟠桃峰。

当然,你还可以有更离奇的想象。

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这光明顶,海拔1860米,平坦开阔,阳光直照,无山、林之碍,一片光明。

攀上光明顶之后,很快吃完旅行社发的干粮,我便迫不及待地爬上光明顶右侧的侧峰,认真地、享受地欣赏起眼前的美景来了。拍照,拍照,拍了照就走,这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前方,右边那座特别高的山峰叫莲花峰,它是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73米,这名字取得真是太像了:山体巍峨,恰似花托;群峰簇拥,一如花瓣;主峰高耸,状似花蕊。

左边那座特别高的山峰叫天都峰,古称“群仙所都”,海拔1830米。此峰卓立地表,险峭雄齐,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黄山三大主峰。

两峰的前前后后,还有炼丹、耕耘、玉屏、莲蕊、鳌鱼诸峰,可谓群峰竞秀,万松叠翠,蔚为大观。

面对如此美景,我们那引以为豪的老乡――明朝作家袁中道在《游黄山记》中写道:“北上光明顶三十六峰皆见,如登广漠之庭,主人皆出而与客相酣畅者。”

写得好,写到人心里去了,佩服,佩服!

据说,在这里最美的是看日出,观云海,但我觉得此时此地此景已经够美的了。它既有泰山、华山的壮美,也有庐山、张家界的秀美,更有桂林、丽江的柔美。

不来黄山,也许你不相信黄山有如此之美;来了黄山,面对这鬼斧神工,也许你又会感叹文字的苍白无力了。

鳌鱼峰状似鳌鱼。

往鳌鱼峰顶爬行,又神秘,又刺激,又危险,就像在神话里爬行。

峰顶有巨石如龟,名之曰鳌鱼驮金龟。

等我气喘吁吁地爬上峰顶的时候,已是大汗淋漓头晕目眩了。再往下一看,不禁两腿战战心发慌,心里想:如果一阵风把我吹下去或者不小心滑下去或者人家把我推下去或者就是自己跳下去,结果会怎么样?

在黄山,你想死太容易了,而你不想死则需要步步小心!

下鳌鱼峰的时候,同行的小朋友阳阳就是因为拍照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万幸只是膝盖破了点皮,人没有掉下万丈悬崖,保住小命一条。

到了岔口,我儿子和他妹妹想走“一线天”那条险路,被我一声断喝,很不情愿地随着我们钻进了鳌鱼洞。

我对孩子们说:勇敢应该是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勇敢,否则就是不要命的!下边的百步云梯更加危险,更加要注意了,电影《小花》跪着抬伤员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的。

险,培养我们勇敢,也培养我们谨慎!

众所周知,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

黄山松生长于黄山的花岗岩上,根部分泌出的有机酸能腐蚀岩石获取养料。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峰峰都有青松点染。因此,黄山松也成为一绝。

迎客松则是无数黄山松中的一绝。

迎客松之所以令人叫绝,堪称国宝,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的外型,二是它的环境。

它姿态苍劲,翠叶如盖,树枝向一边伸展,宛然一位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宾。

它前有耕耘峰、玉屏峰,后有莲花峰、莲蕊峰,背靠狮石,下临深谷,地理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至于树高十米,树龄八百,我想,在众多黄山松中它不是唯一。

来到迎客松下,当然要照相。只是有一点我总是弄不明白:我上上下下纵纵横横照了好几张,没有一张有人家照相点的照得好。

取景、给被照者排序摆姿势、选位,还有找角度、测光线以及摁快门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家专业相机、专业人士就是不同。

这,也许也是黄山一绝呢。

根据游程安排,我们该下山了。

下山不是原路返回,而是继续向南走。

原以为下山将会很轻松,没想到让我们“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次上山容易下山难,让我们“不折不扣”地学会了坚韧(想不坚韧也不行啊,没有人背你下山。)

十几里的山路,我们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什么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半山寺、立马桥、慈光阁等,一个景点也没有欣赏。

我把下山归纳为一个形象三个动作。

一个形象是指大家都横着走路,成了“横行霸道”的螃蟹。

三个动作是:探――疼――收。一般是先把左脚探出去,然后就感觉到了腿肚子的疼,最后右脚下去收住。

如此往复,周而复始,也不知道路上歇了多少次,补充了多少水和能量(吃东西)。

等下到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我儿子说他“神态恍惚”连“唱歌”(上厕所)的劲都没有了,我的黑色短袖衬衣已是“黑白相间”了(汗干了,有盐),我那还从没吃过这么大苦的老婆早就是“残兵败将”了。

回头一看,我们还不是最惨的,还有爸爸和儿子把妈妈架下山来的,还有爷爷把孙子歪歪斜斜顶在脖子上的。

那狼狈样,看着就好笑。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话极言黄山之美,当然是对的。

可人生匆匆,既然世上有像黄山这样的美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多去看看呢?

晚上,我们入住黄山脚下的“翡翠人家”。洗了澡,躺在床上,看着窗外起伏的群山,我对自己说:黄山归来还看岳!

上一篇:这年冬天,漫游温暖离岛 下一篇:我的曼哈顿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