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县经济和谐发展探索

时间:2022-07-23 11:49:14

城县经济和谐发展探索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从解决民生入手,即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更加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全社会人人享有真正的平等关系和主人关系,才能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本文从统计的角度通过对方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方城“*”规划纲要,理顺经济发展的思路,探索促进方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路子。

一、方城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方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县、人才兴县、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弘扬“激情创业,跨越发展”的主旋律,抓住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较好的宏观环境,采取支农惠农配套改革、加大园区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和谐方城,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势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县域基本情况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盆地东北隅,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0*年年末人口10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6万人、乡村人口72.6人,常住人口92万人,城镇化率26.4%,人口自然增长率4.71‰,耕地面积105.32千公顷,其中山地、岗丘、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均耕地1.54亩。具有富饶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优越的投资环境、便利的交通通讯、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总量扩张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方城县域经济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经济总量看,自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之后,总量扩张迅速加剧,20*年全县生产总值已突破8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量接近10亿元,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6亿元的增量,是1995年的4.52倍、是2002年的2.24倍,总量位于全市第9位,其中一产第四位、二产第十二位、三产第七位,人均达到7842元。从发展速度看,20*年以来方城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04年的增速达到15%,从1995年不变价增长速度以12.1%递增。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平均发展速度为10.3%;第二产业增长迅速,平均发展速度为15.9%;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平均发展速度为13.4%。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近年来全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演变。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2:38.8:24.0,二三产业占全县GDP的62.8%,与2005年的31.53%相比发展速度较快,20*年方城已经走完工业化初级阶段,顺利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从2006年第二产业赶超第一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明显提高,方城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和全省已经进入工业和服务业双向并进快速发展阶段,方城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2008年第一季度数据就体现了这一特征。2008年第一季度属地生产总值初步测算为14.6亿元,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2.6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6.9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5.1亿元,同比增长20.2%。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7.5:47.5:35.0。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从工业看,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工业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工业强县”等战略举措,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从2006年工业化初级阶段宣告结束,原始资本积累进入新阶段,工业经济由“粗放型”转变“精细型”,以资本和资源消耗为推动力转变为以创新和技术拉动,进入工业发展的黄金阶段。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为26.4亿元,占GDP的33.0%,比2006年提升0.3个百分点。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速为23.2%,高于*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比2006年的47.6%增3.2个百分点,超过规模以下工业,为经济提速创造了条件。20*年规模以上属地工业利润完成2.67亿元,同比增长80.0%,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产品销售收入34.46亿元,同比增长51.2%,产销率为98.3%,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四)投资总量继续攀升,消费拉动效果明显

从投资看,2001年开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超过农村投资,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总量迅速增大,增速最快的2005年全社会投资达到59.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6.4%(具体见附表二)。随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一方面紧缩银根,另一方面加强土地和环保审核,防止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开始缓慢降温,*期间将在高位运行,随后将逐步回归到正常投资水平。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与2000年的6.1亿元相比年均增长30.6%,与2002年相比五年间翻了近5倍。其中城镇投资由2000年的3.0亿元增加到29亿元,年均以38.3%的速度递增,与2002年相比五年间翻了7倍,社会基础设施得到到了很大的改善,新建扩建了一批工业项目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物价上涨影响,从2006年开始增速逐步提高,2002年到2005年以14.2%的年均速度递增,2006年达到15.0%,20*年总量达到31.3亿元,增速为18.0%,增速明显加快,总量与2002年相比五年间翻了2倍,居民消费结构得到改变,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加快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从支出法GDP构成看,20*年最终消费初步测算48.1亿元,可比价增长16.0%,占GDP比重64.7%,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值;资本形成总额51.4亿元,可比价增长68.7%,占GDP比重69.1%,超过最终消费比重。

投资与消费的快速增长拉动GDP的稳步提高,但是当前的生产未能适应形势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货物和服务形成净流入,形成了一个消费的县域经济,使今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缺乏了动力,消费和投资的后劲将严重不足,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五)、财政收支双增长,居民收入消费再上新台阶

从财政收入看,20*年,方城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3亿元,增速为18.3%,其中税收收入为1.1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57.2%,一般预算收入与2002年相比净增加8*0万元,是2002年的1.7倍,年均递增速度为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7亿元,同比增长42.6%,远远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与2002年相比翻了3.1倍,年均以25.2%的速度递增。

从居民收入看,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25元,同比增长20.1%,与2002年相比年均以13.6%的速度递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26元,同比增长21.4%,与2002年相比年均以13.0%的速度递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6元,同比增长18.2%,与2002年相比年均以24.3%的速度递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698元,同比增长16.2%,与2002年相比年均以11.6%的速度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近几年新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人均收入比由2002年的2.57:1变为2.56:1,城乡消费差距增大,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由2002年的2.21:1变为2.34:1。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方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科学分析方城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在探索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针对当前形势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结合以上分析和与兄弟县市进行对比,方城的经济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点不和谐因素:

(一)、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缓慢,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及出口三驾马车并驱的局面,而方城的工业经济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赶上时代潮流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压力是巨大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排序表明:20*年,GDP在全省的位次由2005年43位下降到52位,但与快速发展的西峡县的差距已由2005年方城比西峡多近6亿元变为西峡反超方城近9亿元,在*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7位变为第八位。同时,方城的GDP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5.8%下降到5.7%。20*年,全县二三产业占全县GDP的62.84%,与2005年的31.53%相比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其他县市相比,方城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滞后。全国早在1985年、全省早在1992年就实现了“二三一”的升级,20*年全市产业结构为23.9:50.8:25.3,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演变,而方城在2006年结构才达到38.1:38.8:23.1即“二一三”,20*年为37.2:38.8:24,*十三县市中已有六个县市进入“二三一”产业结构,其中卧龙区达到“三二一”结构,方城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和全省已经进入工业和服务业双向并进快速发展阶段。

(二)、工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企业,规模效益不高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于工业基础较差,缺乏优势主导产业及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工业多而不强的状况尚未从本质上得到扭转。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3.8%,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市中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9位,但是增速由2005年的27%降为2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全市中居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4%,与全市54.8%的平均水平相比少4.4个百分点,其中总量和增速增长受中南厂影响较大,若扣除这一因素20*年方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2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46.3%,比重偏少影响整体工业的发展。20*年全县对地方财政贡献百万元以上的纳税人中工业仅仅有两户贡献额2210.4万元,西峡县工业9户缴纳税收及附加2*42.9万元,仅仅一个河南省龙成集团公司就缴纳税收及附加超亿元。

(三)投资效益低,回报率不理想,投资与消费非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工业生产的拉动效果不明显,相当一部分项目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原始积累本来就少的方城来说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9%,低于全市4.2个百分点。2005—20*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三年投资累计102亿元,年均递增在4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81亿元,年均递增16.6%,其中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新高为18.0%,差距相对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该县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加之出台了一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投资者愿意来投资;二是由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相对便宜,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等原因,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财富越来越向富者集中,而富者消费倾向低,又容易从其他渠道融合资金,因而投资冲动大。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然高,但收入水平低,消费意愿难以实现。但是,区域内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县委、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加强引导和提供相关信息,尽快扭转不谐调局面。

(四)、财政收支差距较大,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缺乏后劲

虽然近几年来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消费欲望的需要,并且与其他先是比较差距较大。财政收支差距继续扩大,2002年收支比为1:2.55,到20*年扩大为1: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2年西峡县为7296万元,比方城少4004万元;2004年西峡县13313万元,反超方城县83万元,进而到20*年西峡县已突破4亿元,是方城的两倍。从这一数字看出快速发展的西峡县与方城的发展速度有着明显的差距,重要一点就是优势产业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带动作用不强,不符合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市场竞争的实力未能及时增强,规模集团效应不能体现,不能起到应有的市场主导作用。20*年城镇化率为26.4%,比2006年提高不到一个百分点,比全市低6.9个百分点,位于全市倒数第二位,一方面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0.1%,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2%高近两个百分点,在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中出现了反弹。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影响到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单纯的劳力输出拉动收入增长空间不大,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

三、今后经济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费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优化方城的经济发展状况,必须考虑现阶段方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当务之急,又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从能够办到的事情做起,从最急迫、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坚持分阶段、有重点,同方城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要以加快发展为基础、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推动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一)、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加压谋发展

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要和谐,发展是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坚持科技和机制两个创新,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新兴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三大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持续提升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强力实施“工业强县、人才兴县”战略,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继续支持以科技园区为主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振兴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把积极培养、引进人才作为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二)、强化引智工作,深挖内部潜力

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学习借鉴各国在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事业和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少走弯路,加快步伐。做好引智工作,不仅可以使大量县外优秀人才成为方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还可以使他们成为方城和谐社会理念的热心传播者,提高方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在社会的影响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引智工作中转变思路,更加重视社会发展领域的引智工作,要求真务实,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出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基础,通过“引进来”和“派出去”的方式,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服务。在广引外部人才的同时,必须注意自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号召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和加强县内人才的培养升级,落实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贡献积极性。

(三)、加快工业发展速度,突出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升级,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并举,使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均有新增长点,突出工业带动作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在全省、全市完成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进入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前提下,方城必须继续加快工业发展速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树立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配套企业,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迅速成长,弥补工业滞后的不足,彻底走出传统农业大县的阴影,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在重点培育壮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同时,必须继续培育发展限额以下企业,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使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迸发活力,加入到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支撑点的行列。工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促使群体继续保持优势,像讯天宇多晶硅、风力发电、金红石开发、胖哥健民、花生深加工、宛北水泥等等可能达到或已达到中型以上的企业,在原有企业的继续发展基础上迅速建设投产或快速膨胀,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为载体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广泛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在思路上要以实现又好又快为目标,以有利于节能减排为抓手,强化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动力源,在培育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发展方面力求取得重要的新进展。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依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提高产业在区域间的相互承接效率,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

(四)、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城乡二元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体制障碍,也是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和促进消费升级的障碍。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积极试点,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了东部先行、中西部和东北部积极跟进的良好局面,显现出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增强以工补农的实际能力。一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三要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农村优化生产结构,建立特色经济,促进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更快发展;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城乡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城乡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五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抓好农民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不断拓展收入渠道。

面对挑战和机遇,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法宝,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行以开放促和谐的新型开放战略,切实依靠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始终牢记现阶段的县情,充分认识方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民生问题,构建方城和谐社会新格局,促进方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投资研究 下一篇:农村建设投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