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退耕还林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7-23 10:39:07

邯郸市退耕还林发展现状与对策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国土总面积120.71万公顷,全市总人口942.8万人,全市规划保护林地面积3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32%。

1 我市退耕还林现状

2002年,我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2年底,累计造林193.15万亩,涉及武安、涉县、磁县等17个县(市)区,其中退耕地还林42.4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50.7万亩。项目总投资9.5亿元。2008年,国家启动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进一步壮大了我市的优势林业产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我市的城乡绿化水平迅速提高,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后续产业态势良好,全市已有30多万农户从中受益。该工程是我市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明显的生态建设工程。

2 主要做法

2.1 是领导高度重视

在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之初,市县就专门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市局定期召开调度会,按时督查、验收,严格奖惩机制,各工程县(市、区)实行领导包任务、业务干部包技术的双包责任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把退耕还林办成一件实实在在的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2 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把巩退产业基地建设与县重点绿化工程相结合,注重通道绿化、农田林网、经济林基地建设,使巩退资金使用和后续产业建设更科学、合理。

2.3 是浓厚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报刊,广泛深入地宣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地宣传国家和省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引导群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4 是抓好科技服务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增强退耕户造管积极性,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以主要树种和产业基地为重点,聘请专家和一些业务骨干,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对农民实施素质再造,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在造林、营林、增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开展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推广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切实提高退耕户营林的生产效益,边示范边推广,在武安、涉县、磁县树立一大批核桃、花椒、柿树高效种植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有力促进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2.5 是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市率先开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索,开创了平原林下养鸭、养鸡和林药间作等经营模式,在邱县、馆陶、临漳等县树立林下经济示范典型,探索充分利用退耕地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增加退耕还林地前期效益,增强退耕户营林信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市林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种养规模扩大趋势明显,今后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 发展对策

3.1 是争取政策支持

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和社会各界投资退耕还林工程,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3.2 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加强林木后期管护,确保没有一片无主林,没有一棵无主树。同时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

3.3 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后续产业发展及技能培训等措施,解决退耕农户增收等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3.4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全市范围选树林下产业示范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充分利用这些示范点作为宣传和培训基地,发挥示范做用,以点带面,推动林下产业向深层次发展。

上一篇:基于SPSS的青岛大型超市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 下一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