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时间:2022-07-23 10:12:05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美,感受美,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深入发掘教材之美

在钻研教材时,语文老师应带着审美的情感,审美的目光,把每篇教材看成是一幅幅五彩缤纷、斑斓夺目的画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许多课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其用语利索,情感织烈,绚丽多彩。如《趵突泉》一文,描写了大泉喷涌的姿态,又加以恰当的联想:“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的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既把握形的描摹,又增其气势,大自然无究的生命力便显现于眼前。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发掘了教材内在美,才能向学生揭示教材美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借助媒体展现文采美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精心设计的描绘的段,质美利落的临摹语言,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运用色彩来喻示人物的性格、气质、特征,烘托环境 垢典雅、艳丽、和谐。如第十册《海上日出》,以流光溢彩的文字,技艺精湛的表现手法,把辽阔蔚蓝的天空,浩瀚碧蓝的大海,乌白相间的云霞,冲海腾升的太阳,写得至善至美,构成一幅色彩交织的日出奇观图。这咱文里嵌画,画中寓意的写法,确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回忆观察日出的情景,再仔细观察CAL课时描摹的海上日出的动画过程,对照课文内容,定能收到身临其境的共赏之效。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还有很多,诸如《第一场雪》、《桂林山水》等。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如讲授课《桂林山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通过对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抄练的老方法。创设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播放一组桂林山水画于学生机上,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该段,又把情境延续下去,屏幕上点击动画部分:“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屏幕上两个孩子登上小船,“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跟着这两位小向导,‘去荡舟漓江’吧!”学生们盯着画面,小船在划动,这时又从耳机里飘出轻轻地哼。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直至曲终画尽,课堂里还一片宁静。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仍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三、读出语言美

文章是读懂的。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将不成其为语文课。有人认为四结合试验课中,计算机容易阻隔师生的交流,容易因重视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读书。但只要我们把握读的时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读的形式很多,感情朗读又最能表达出语言美,制作课件时,如能加以恰如其分,感情真挚的朗读和配乐,更能为语文课中的读境添几分色彩。

读中抒情,以声活景,能使听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目连心醉,神往不已,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读”-表情朗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美读”?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1)播放光碟录音。(2)教师范读。(3)学生仿读。仿读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以宏亮的声音读出喜悦、激昂、愤怒、刚毅;以低沉的声音读出忧伤、消沉、思别、缅怀;以轻柔的声音读出爱慕、甜蜜、绵情、羞愧;以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出短暂、急切、悠长、舒缓。只有掌握如此朗读规律,学生才能读有所仿,读有所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好的软件还能弥补教师朗读的缺陷,让学生在媒体和帮助者的介入中发现、体验、畅想,从训练中形成读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四、“写”出创造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改革开放的社会现象是美的。怎样使这些美的人、事、景、物让学生体会到呢?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在黑板上“写”出美。如欣赏课外阅读《一个苹果》之后,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个“苹果”,将文章中人人让苹果,最后传了一圈,一个苹果吃剩下大半个的情节,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友间最真挚的感情-关情。

再者是指导学生练笔创造美。告诉学生画家的“笔”是练出来的,文学家的“笔”也是练出来的,练笔成文,不练者一事无成。在练笔的程序上,采用直观引入,先观察机上的生动画面,提供例文或写法,学生先仿后创,篇幅由短及长;写法先景后情,表达实中平虚。分层练笔,分项练笔。使学生的练有兴趣,有坡度,决不要求过高,不要求学生一口吃下一桌美酒,逐步提高创美的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语言的佳作,都蕴含着美。在教学改革试验实践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特点,发挥其优势。通过显示美的教学内容,优化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构成一个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作用于学生身上,学生在借助媒体(计算机)和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我们的教改目的。

上一篇: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常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