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灾难照片泛滥的负面效应

时间:2022-07-23 09:33:28

血腥灾难照片泛滥的负面效应

综观中国报业市场,以民生新闻为特点的都市报炙手可热。民生新闻成了各家报纸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大量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井新闻。车祸、凶杀等灾难新闻因为其巨大的冲击力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的现场照片,现场的惨况一目了然。大幅的灾难照片因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三步五秒”效应,自然能够吸引较多的眼球,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不能“见利忘义”。

所以,笔者在这里讨论血腥灾难新闻照片的不利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其社会现实意义。

灾难新闻照片的适度原则

1.灾难新闻照片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

新闻媒体的报道权是以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为前提的。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隐去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具有明显辨识性的因素;在灾难新闻照片中,当事人的眼睛、头部等部位应以马赛克等加以处理。

2.灾难照片应注意拍摄和处理方式

报纸要注重社会效益和最广大受众的利益,灾难照片因为血腥性往往要加以处理。在拍摄上,采用黑白照片往往比彩色照片更能淡化血腥性,宜采用全景镜头拍摄而不适合特写镜头拍摄;在处理上,血腥的照片做背景比做前景更容易被接受。

血腥灾难新闻照片泛滥的原因

1.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是根本原因

现在报纸多数采用“浓眉大眼”的版面风格,大照片、大标题是其显著特征。此时,新闻照片是否具有吸引力显得尤为关键。根据“三步五秒”效应,读者能否在5秒之内注意到这份报纸,就决定了读者会不会购买该报。灾难新闻照片因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受到了各大报纸的青睐。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生存问题面前,社会效益显得微不足道。正是因为报纸间的激烈竞争造成了灾难新闻照片的横行。

2.迎合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需要

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提高报纸的阅读率,报纸往往会满足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需要。人类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窥私心理,血腥灾难新闻照片可以满足部分读者的好奇心,所以,具有存在的理由和可能。

3.摄影记者自身素养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任何新闻作品都加入了记者和编辑的意识,摄影记者对灾难新闻照片的把握不当是血腥灾难新闻照片产生的源头。摄影记者往往为了追求吸引力而放弃尊重当事人和读者的利益,采用大特写的形式把血淋淋的灾难现场扔在读者的面前,这是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表现。

血腥灾难新闻照片的负面效应

1.对灾难事件当事人及其亲属,缺乏人文关怀

血腥灾难新闻照片对死者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维护其尸体最后的尊严;对在世的当事人及其亲属,如果不注重保护隐私,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2.对读者是一种“视觉暴力”,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血腥灾难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巨大,不经意的一瞥就会让整个惨状映入眼帘,这使预先不知道报纸内容的读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是一种明显的“视觉暴力”。这些血腥的画面,会对读者的心理产生影响。最轻的是会产生恶心、恐惧等不适心理;长期看来,会造成读者心理上的麻木和冷漠。

3.对媒体来说,会遭到读者的谴责,影响自身的品牌形象

大量的灾难新闻照片如果让读者产生恐惧心理,媒体则会受到读者的谴责和抗议。灾难新闻照片因为其媚俗性,往往与报纸的定位不相符。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口号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但是它的广州新闻版却存在大量的血腥灾难新闻照片,显得低俗不堪,和它的追求南辕北辙,影响其品牌的稳定性。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形象对媒体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血腥灾难新闻照片的泛滥对媒体的影响是致命的。

4.对城市形象来说,新闻的“探照灯”效应会破坏城市形象

传播学者拉斯维尔曾说过,新闻媒体对世界的报道不是镜面效应,而是像一个手电筒在无限黑暗的世界中巡游,它有限的光照到哪里,受众就看见哪里。大量的血腥灾难新闻照片会让受众对城市产生刻板印象,认为城市充斥灾难,会影响受众对城市形象的正确判断,极大地破坏城市形象。

结语

灾难新闻照片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新闻采编人员要注意提升自身修养,重视读者和当事人的利益,遵循“适度原则”,恰当运用灾难新闻照片,杜绝血腥灾难新闻照片。

参考文献:

①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0页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预警新闻: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样式 下一篇:透视电视媒体公信力流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