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与伊利开始“冷”战

时间:2022-07-23 09:13:56

夏季到来,冷饮市场表面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暗中却已是风起云涌。一直是冷饮市场老大的伊利虽然继续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但是蒙牛冰淇淋哪能甘心继续在第二位置上,紧追不舍的态势只增不减。双方的“冷”战已然开启。

终端之争

作为国内两业巨头的伊利和蒙牛,在发展上有着非常多的相同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市场占有率争夺上,都是双方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们知道,消费者在选购冷饮的时候,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决定了他们在选择时除了考虑品牌之外,还要考虑价格与口味。后者有时候甚至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

另外,销售渠道也是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之一。营销专家李志起称,根据消费心理分析,消费者购买冷饮时往往是瞬间决定,也就是走到哪买到哪,不会以专业的眼光看待自己是站在伊利冷饮冰柜前还是蒙牛的冷饮冰柜前。

作为国内冷饮老大的伊利冷饮依然能在如火如荼的低价竞争中荣膺销售冠军,伊利一位员工表示,这应该归功于伊利丰富的品类和灵活的销售通道。

但这也只是一部分。

“伊利今年的主要任务深耕终端市场,以前主要是对渠道与经销商加大发展力度,现在的工作重心开始变为深耕各大小超市与商店,并在终端采用多种促销手段,积极配合终端进行销售。”伊利冷饮西城区市场主管田先生称。

然而,自今年以来,伊利冷饮已连续三次涨价,这对终端销售来说,无形之中的压力还是有的,但是,主管田先生肯定地表示,“总之就是一句话,就是要让更多的终端赚到钱。”

他称,一个终端客户都不能丢,丢一个终端就等于丢失了一批客户。因此,公司对于员工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公司,现规定每个业务员每周三都要书写一份工作报告,对了解到的市场情况进行汇报。报告给北京分公司之后,再经一个星期内审核报告内蒙古伊利总部。

目前,伊利在终端的精细化耕做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伊利冷饮的销售终端已呈密集化发展,伊利的冷饮柜在大街小巷的食品店都可以看到。

“很多时候,都是消费者自行选择某个品牌,商经销商也是一样,销售哪个品牌都是他们自愿的行为。”伊利销售人员刘先生称。

同蒙牛相比,伊利并没有把太多的金钱用于广告投放上。

不同的“冷”战策略

伊利与蒙牛今夏的“冷”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把战场设到了四川汶川。

众所周知,地震后极短的时间内,各个行业企业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爱心,积极捐资捐物。伊利蒙牛自然名列其中,据了解,伊利在灾后两个小时内就启动了企业社会责任应急预案,向灾区捐款100万元做为第一批物资。伊利是此次地震灾情中第一个成立救援抢险专队的企业,也是首家将救灾物资送至灾区的企业。

伊利的快速反应体现了一个企业公民应有的责任义务,但是,一向稳重的伊利在此次事件上所引发的新闻似乎并没有先声夺人。

就在同期,蒙牛也对灾区的人民表现了深深的关怀,在全国人民都密切集中关注的灾区情况的门户网站上,蒙牛将发表捐助的页面链接到自己的网站上,在“一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口号下表现出一种坚强的关爱:在灾区人民有苦有难的时候,把香醇的牛奶送到他们的手中,也给予了生命温暖的能量。

另外,伊利通过各种渠道总共向灾区捐款捐物1200万元,并为本次四川地震的孤儿提供所需的乳制品直至18岁,并联合社会心理机构帮助积极进行“健康中国”之“心理干预”方面的公益援助。

但蒙牛似乎更技高一筹。从营销手法上来看,伊利蒙牛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据了解,蒙牛每年的广告投入达到一个亿以上。而伊利作为奥运会赞助商,自然把品牌建设看得亦是非常重要。现在,伊利在终端的广告形象来说,还是主打奥运品牌,以体育明星来代言其产品,紧密围绕奥运题材展开。

共同打入高端阵营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冷饮市场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是1~5元价位的冰淇淋。在中国冷饮市场有70%~80%的销量来自于1~1.5元之间的冷饮,有39%的消费者经常购买1.5元的冰淇淋,经常购买1元的占到33%。零售2~3元的价位曾是外资苦守的底线。

自从2003年以来,奶、糖、巧克力、棕榈油等冰淇淋最主要的四种原料的价格一直呈快速攀升状态,一些小企业难以应付,纷纷对冷饮市场失去信心。

而早在2005、2006年,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这次伊利、蒙牛共同的反应是在2008年提高在中档产品2~5元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通过了解,以伊利为例,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伊利相继推出了十余种新品,最突出的变化还是围绕伊利巧乐兹系列进行产品中高端形象上的丰富,以巧乐兹为强势阵容,继续深入挖掘巧乐兹的品牌形象,新品价格集中在2元以上。

对此业内资深人士称,对于伊利、蒙牛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他们不会单靠一味压缩产品成本和管理费用来维持市场,而会凭借附加值品牌根基和对原料价格的整体把握、资源整合或者是资本市场的期货均衡来实现利润与市场占有率。

可见,提升产品和品牌的低端形象,使企业以便与国际品牌的品牌化战略和高端市场根基相辅相成,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 下一篇:莎朗·斯通事件揭开“10亿级消费”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