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08:30:44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

摘 要: 科举制是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建于隋朝。科举考试虽然己经废止,但其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本文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出发,联系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科举制; 公务员; 考试制度; 公平性; 权威性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55-01

一、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它的兴起是对隋朝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打破了贵族权利垄断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自下而上地把人才选拔上来供朝廷使用,[1]科举取仕制度开始确立。唐朝继承了隋朝分科举人的制度,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等制度。[2]科举制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宋朝提倡文官治国,对科举极为重视,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明朝发展完善了宋科举的三级考试和武举制度,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制度,是中国教育史和政治发展史上的大事。科举在明朝不断兴盛,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3]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没落,明末科举的颓风在清代越刮越盛,八股形式导致思想僵化和愚昧落后,终于使科举走向了历史的边缘。清朝末年,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下,慈禧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

二、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实质

作为一个影响重大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大趋势。其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客观上起到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再次,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仕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质是用考试的办法来进行公平竞争,尽管它存在局限和弊端。科举制在中国废止后,却在西方文明中延续了它的生命。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西方政府在充分吸收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后逐渐形成的。我国现行公务员录用制度,正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

三、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概述

我国自1987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后,经试点,1993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把考试录用制度规定了下来。[4]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主要采取笔试、面试的方法。

笔试的内容包括公共科目(一般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等)和专业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报考者担任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潜力,均为标准化试题。申论是根据提供的一系列材料进行分析写作,全部为主观性试题。笔试有很多优点:一是经济性。可以在同一时间,用同一试题,对众多的报考者在不同地点进行考试。二是客观性。招录机关、阅卷人与报考者不直接接触,避免人情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三是包容性。考试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题型多,题量大,知识点丰富。但是,笔试无法全面考查报考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5]

面试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结构化面试。即由5名考官组成面试考官小组。对报考者提出关于个人经历、求职动机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采取连续发问并适当追问的方式,测试报考者能力和素质。二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考官不发言或只作引导性发言,最后根据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因素打分。面试的突出优点在于:易于观察应试者的能力、素质和举止仪表、气质等。但是面试不能全面掌握报考者的知识水平,评分时也容易受到考官主观印象的影响。

四、科举制对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一)关于公平和公正性的思考

科举考试蕴含公正公平的理念和原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民性:自由报考、机会均等。二是“以程文定去留”的录取标准。科举考试以成绩定去留,克服了其他选才方式的主观性、随意性。三是严密性。在千余年的施行过程中科举考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措施,包括考官的选派与回避制度、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试卷保密措施、阅卷制度等。

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关系到政府未来公务人员的素质的大事。1997年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明确规定公务员队伍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体现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公平性。[6]随着就业压力的扩大,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竞争之激烈超出任何考试。面对如此的考试,各负责招考的人事部门在制定招考规章的时候也设法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然而,这些外在制度形式上的公平能否确保实质上的公正呢?答案也是不尽然。当今的公务员考试评判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在面试这一关上,存在许多主观因素,缺乏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如有时人情因素在面试中起到一定作用,影响了考试评判的公平性。

(二)应重视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也逐渐走向变态畸形。除了统治者主观意愿的因素外,科举制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反过来加速了其衰落。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育服务于科举;社会空间完全被政治空间挤占;官员特权(相对于被统治者)严重。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看,除了第一点以外,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自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一大批学历高、年龄轻、素质好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国企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下,公务员职业因为工作稳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很受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因此公务员考试异常火爆,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与此同时,在高校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激增之际,高校的校风却每况愈下,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功利主义”报考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联系。

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尚待完善之处,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大对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力度,缩小公务员职位与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同质量工作职位之间的收入差,加强对公务员灰色收入的社会监督和经济手段监督。

(三)法律保障:加强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

历代科举主要规章制度都是由皇帝通过诏诰的形式颁布的,皇帝的诏告就是法。这就使得科举得到了立法的保护。科举取仕正是由于有了“立法保护”和坚持了“稳定连续”性,才使得它在中国社会一直稳定连续地坚持下来,使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像科举一样历史悠久。

据最新资料统计,近3年来全国新增公务员经过考试录用的比例只有62.7%,而在乡镇一级仅为43.26%,如何真正使公务员考录工作做到有章必循,实现“凡进必考”,急需建立一套法规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如果借鉴科举制的形式,使之稳定士林阶层的竞争心理,并使这种竞争心理纳入现存的公务员考试秩序的基本框架之内,进而改革考试内容,使考试科目更具现代性;改进考试手段,使考试技术更加科学;健全考试制度和法规建设,使考试录用更加公平。以这种“旧瓶装新酒”式的变通方式来改革公务员考试,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传统制度资源,为真正实现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现实参照。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史继忠.对科举制度的历史考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3).

[4] 郑若玲.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J].厦门大学学报,2000(4).

[5] 刘俊生.中国人事制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7-82.

[6] 刘步刚.现阶段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上一篇:浅谈DMF装置中反应器(R―801)的布置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与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