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改革的理性和学术性

时间:2022-07-23 07:27:24

试论教学改革的理性和学术性

摘要:让行政手段和量化考评退出教改舞台,解开束缚教师创新思维与参与热情的枷锁,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创建适合于本班的、本学科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恰当引进外地教学模式的精华,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的每一堂课里。着力构建教师教育思想,积极引导教师的高尚灵魂和情操。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改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6-02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是否不必考虑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学科特点,一概而论地实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是否可就具体模式施以行政化干预和企业管理式的量化考评?本文就以上疑问进行浮浅的分析,以期能够和关心教学改革的同仁共同学习、进步。

一、教改乱象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整体推进,与新课改相应的教学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庐模式、衡水模式等,不一而足。多样性的模式并存,符合教学改革的方针要求,对教学改革的深化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各地教育部门总是热衷于组织学习考察,盲目地把先进的经验树为典型、奉若神灵,机械地奉行拿来主义,靠武断的行政手段和量化机制推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落得个东施效颦,做无效的教改推进。在实际推行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并不会一以惯之地贯彻上级舶来的典型,只把它当做教学研讨的门面来应付上级的教育督导。左手接,右手抛;真可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最终导致教师们在疲于应付一波又一波的“教改运动”中,迷失了即有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只留下干瘪的统一化教学模式。

二、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教学改革过程中先进教学模式教师不愿用、不会用的原因有三:

一是决策者一厢情愿的行政化手段把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机械地强加于教师身上,使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无法形成对教学自觉的探索。浓厚的行政化行为对教学模式改进的干涉,直接导致了教学模式僵硬地统一化倾向;因为行政的过程就是追逐统一模式的过程,决策者总是有热衷于大一统的思维。教学改革本质应该是学术的,且学术是开放的,而行政往往是保守的;因此当学术遇到行政,教改本质则异化为行政化的学术。

二是管理者滥用量化手段,就模式推行过程做僵化的考评,使得教师接受新模式的积极性备受打击,而不能主动地研究学习。泛泛的量化管理,更深层地反映着管理者对教师的不信任。量化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对人的量化。在教学中,量化是一个可怕的概念,是一个毫无生机的词语,量化具有思想的、情感化的人类永远都是恐怖的。

三是教师旧有的教学理念对新模式产生了自然的排斥反应。有的教师总是带着逆反思维看待新事物,有的教师只会视工作为谋生的手段而非看做人生的事业,有的教师缺乏教科研习惯,只一味地因循守旧。固守旧理念的教师显然是错误的,不会接受新事物的教师必然是无法发展、没有学术前途的。

三、破题探索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有这样一个矛盾:新课改宣扬教师应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同时,决策管理者却不敢把教学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教师。缺乏换位思考的决策和管理必然是武断地,现实的教学改革使教师成了带着枷锁的舞者!教学改革过程中,泛行政化和量化管理对教学的直接干涉使得教改本质异化,成为基础教育的顽疾;而教学模式的片面统一化问题只是反映行政化和量化染指教学改革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将会慢慢地浮现。

实际上,在教学中痴情于追逐统一化的模式,不如沉下心来研究每一节课,研究每一位学生;采取灵活机动的模式应对每一个章节,把握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在变通中掌握主动,而非在不变中变的被动。

针对以上主客观因素分析,就如何改善教学改革中泛模式化的现象做以下探索,以求共鸣吧。

1.让行政手段和量化考评退出教改舞台,解开束缚教师创新思维与参与热情的枷锁,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创建适合于本班的、本学科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体现了参与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又避免了因机械的拿来主义使参与者成为教学改革的被动接受者和旁观者。让决策者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模式的探讨者;让管理者成为教学改革的服务者,而不是教学模式的评判者;让教师成为教学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而不是教学改革的旁观者。认请形势,找准位置,各司其职;错位的改革必然招致失败。

2.恰当引进外地教学模式的精华,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的每一堂课里。外地课堂教学经验既然能够在全国推出来,自有可取之处,我们就是要那可取之处,但是一个中心思想不能变,就是切不可把课堂演变成模式化的演练场。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都自有其特点和不同之处,自然教学中就不应该用一种模式来教授。

3.着力构建教师教育思想,积极引导教师的高尚灵魂和情操。尽管各地模式不同,但都有一个“还课堂于学生的集体论调”。笔者以为其实不然,传统的讲授法其实仍然是我们现行教学的主体模式,探究教学却往往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一概而论地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而是针对教学中章节的特点灵活自如地变换方式于一堂课上。再者,“还课堂于学生”于教学方式无关,其本质是教师能否做到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看,而不是把学生当做纯受众来对待;当我们放下架子,和学生之间做到平视了,“还课堂于学生”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教学改革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构建和引导,而不是拿量化之类的什么来恐吓教师。

总之,新课改深化时期,不可轻言放弃原有的教学资源,重要的不是学习别人的,而是发展自己的。要把握住改革的度,才能在自我发展中走好每一步。先进的理念还未战领教师大脑这个教改的主阵地,就急于对具体模式拿来主义,教改效果可想而知。努力做好教学分内的事情,努力平等地对待我们的改革对象,相信教学改革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夏仁康,罗辉.课堂教学模式辨析[J].教育技术研究,2000,(4).

[2]杨菊霞.浅谈“有效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校园导刊,2010,(12).

上一篇:播撒情感之花收获教学之果 下一篇:全球视野下中小学教师必备素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