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40例高中学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3 06:21:34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40例高中学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为高中学生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将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中学生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抗普通感冒药治疗,两组均根据病情需要予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利巴韦林气雾剂; 高中学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190-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内科最常见的门诊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冬春季。急性上感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其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等[1]。目前门诊中常用一些抗感冒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也常用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但给药途径多为注射。笔者所在医务室对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中学生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务室2012年11月-2013年3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年16~19岁,24 h内出现发热、咳嗽、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治疗7 d内均无其他抗病毒药物(包括中药)服用史。入选患病学生均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治疗过程。排除标准:严重细菌感染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下呼吸道感染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将80例患病学生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男17例,女23例。两组性别、年、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抗感冒药治疗,观察组口喷利巴韦林气雾剂,首次第1小时内用药4次,以后每2小时1次,共4次(下午起喷)或者8次(上午起喷);第2天,每2小时1次,8~10次;第3天每日4次,每次喷3次。

1.3 疗效标准

治愈:3 d内一般情况好,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3 d内症状及体征好转;无效:用药3 d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或加重。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外鼻孔到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在病原体是病毒。主在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咽干痒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少数患都可并发病毒性心肌炎[1]。所以急性上感早期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利巴韦林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完全清楚。本品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三磷酸鸟苷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2]。其可通过口服、静脉或雾化吸入方式给药。口服或静脉给药后,药物主要集中于红细胞内,半衰期长达40 d,而达到呼吸道表面的药物浓度很低。通过气雾剂吸入给药,则70%的药物直接分布在呼吸道表面,局部药物浓度高,因此气雾剂吸入治疗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较注射用药更有效[3]。并且也大大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临床观察显示,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急性上感的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普通感冒药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利巴韦林气雾剂可以作为早期治疗急性上感患者的常用药,尤其推荐为学生朋友的首选药。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2.

[2]曹昌斧,付鹏红,铁新亭,等.抗感染药物临床治疗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313.

[3]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9-390.

[4]幸云霞.常用抗感冒药成分分析与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2):4321-4322.

[5]佟欣.如何正确使用信韦林(利巴韦林气雾剂)[J].上海医药,2007,28(9):415.

(收稿日期:2013-05-15) (编辑:程旭然)

上一篇: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下一篇:安普贴治疗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化疗致静脉炎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