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儿抽动症

时间:2022-07-23 04:49:34

警惕小儿抽动症

通常孩子做起鬼脸来都挺可爱,但如果孩子总是伸脖子、挤眉弄眼、龇牙咧嘴,而且烦躁不安,家长就要小心了,因为孩子很可能患上了抽动症。

何为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从中医来讲,叫“慢脾风”,属于脾肝不适引起的疾病;从西医来说,它属于神经系统疾病。它的病情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刚开始只是挤眉弄眼、龇牙咧嘴、烦躁多动,这属于短暂性抽动,对孩子影响较小,大多数都可自行缓解;当抽动形成习惯时,对孩子影响就较大了。除抽动外,孩子还可能出现各种喉音,如吠声等,也会出现重复刻板的粗话。这时自行缓解就比较困难,并经常反复发作。最后当病情变得更严重时,孩子全身多个部位都可能出现抽动,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要非常系统的治疗。

“做怪相”的原因

引起小儿抽动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孕产因素和自身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二是儿童本身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三是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训斥或打骂,都会造成孩子情绪波动,抑或由于过度宠爱,经常给孩子吃一些肥、甜、咸、腻的食物,造成孩子无法消化,这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另外,性格比较孤独、偏执的孩子患此症的几率要比活泼开朗的孩子更大些。

抽动症的误诊与危害

临床上抽动症容易误诊的原因主要有:

1.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

2.家长对此症的不认同。家长经常把孩子不停眨眼、耸肩等一些行为看做是不良习惯,很少会带孩子就诊。即使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也多不配合回答,多告知“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明确告诉家长后,家长也因不相信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后延。

3.病人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轻微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家长及医生便不易察觉。

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不及格,甚至留级,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很大的痛苦。另外,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者产生自卑,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应如何治疗

目前,中西医都开展了针对抽动症的治疗。

从西医上讲,目前治疗此病均为控制症状,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药理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影响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物理治疗主要是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它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乙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怒、活动过度等表现。

而从中医上讲,是按整体观及辨证施治原则对本病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订治疗方案,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如忧郁所致的患儿应辅以舒肝解郁法,使患儿的性格变得开朗。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但中药汤剂口感较差,孩子无法长时间接受,影响治疗效果;而针灸治疗因儿童患者畏针较少使用;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较易为患者接受,收效比较稳定。

作为家长,一定要随时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小儿抽动症这种病症,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上一篇:享受新鲜,当心“水果病” 下一篇:自我检查,警惕良性乳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