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便利店行业中的应用动机简评

时间:2022-07-23 03:08:16

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便利店行业中的应用动机简评

摘要: 特许经营在现实环境中的应用动机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了解特许经营中国本土化进程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便利店行业为例,结合便利店行业中存在的盈利模式,通过2003-2009年的发展数据对比,发现中国特许经营模式在便利店行业实践中未能使知识产品复制质量达成应有效益,并通过分析指出特许经营模式在实践中客观上承担了许多模式内在要求之外的功能,特许人借助特许经营使其非价值链条收益得以放大,带动体系走上规模―收益放大―体系进一步扩张的滚动循环之路,成为便利店企业能在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和激烈的业态竞争格局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特许经营;便利店;非价值链条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7-03

0引言

特许经营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巨大推进作用,已被大量研究和企业实践一再证明。然而特许经营移植到中国必然存在一个长期本土化的过程。探索中国企业应用特许经营的动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许经营市场的理解,加快特许经营本土化进程的速度。

便利店是应用特许经营最为成功也是最为典型的零售行业,本文选取便利店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该行业特许经营发展状况和行业盈利模型分析,探寻特许经营应用动机,从而为理解中国特许经营市场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

1指标选取及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便利店零售业态特征和特许经营发展特征作为两个研究维度,选取发展规模和绩效水平作为交叉变量,构建了一个四级指标体系,以求对研究问题的深度探讨。指标体系构成及数据分布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来看,便利店自2003年起就一直处于高速扩张状态中,其中尤以加盟店的扩张成效最为显著,其数量占比从2003年18.75%一直上升至2007年的57.11%,特别是在2007年,加盟店数量就超越了直营店,而且从其余指标的增长速度来看,加盟店都远远超过直营店,由此可见,便利店的扩张主要是依靠特许经营来实现的。

表1同时揭示了另一重要现象,尽管单店数量增长带动了销售额、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增长,但除个别年份外,这些指标的增速都小于单店数量的增速,说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便利店基本资源的重复投入并未导致相应经营效率的同步增长。

表2是有关单店经营绩效数据的对比。虽然个别年份数值略有所差异,但基本特征是加盟店在几乎所有的指标上都呈现负增长态势,说明在其高速扩张的同时,经营绩效水平却在持续下滑。例如加盟店平均销售额从03年的77.8万元下降至07年的58.09万元,而直营店基本上仍保持增长;加盟店平均面积和雇佣人员数量大约都只占直营店一半,平效和人效也远远低于直营店和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结果导致加盟店与直营店的差距越来越大。

2中国便利店行业现阶段存在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一般可以总结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总体来说可以自下而上地分为5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整合的方式管理价值链;设计价值系统;持续地创造和重新定义竞争优势;有效传递客户价值;为泛股东(Shareholder)创造最大化价值[1]。但在特许经营方式下,盈利模式表现的会更加复杂。特许人的盈利模式具有零售业盈利模式的普遍特征,利润来源大体上都是在价值链条和非价值链条上取得的,而且特许人业务活动触及领域越多,盈利模式越具有复杂性。受许人只能在从总部购进商品并向市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获取利润。

价值链条上获取的利润是指直营店和加盟店基于零售业基本的商品进销活动和服务提供上赚取的收益。我国便利店单店中商品配比受各种因素共同制约,不仅品种相对较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8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店平均经营单品数量仅为2614个),且大部分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从渠道上游获取的标准化商品,加上相对较高的定价策略,导致这部分商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便利店另一项理论上的重要收益来源―便民服务则受相关部门费率定价制约和服务提供商的限制,导致该项业务很难获取足够利润。例如,2005年~2006年期间上海曾出现便利店大面积酝酿停收电话费事件,其原因是期间上海便利店各公用事业部门执行的代收公用事业费综合平均手续费率为0.3%,加上与银行分成和代收公用事业费的成本回收,使得便利店经营该项业务普遍亏损[2]。而这样的情况至今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非价值链条获利来源仅存在于特许人盈利模式中,是特许人通过规模优势控制销售渠道而获取的渠道费用或是进行其他非零售业务获取的收益,其中渠道费用是现阶段非价值链条获利的主要来源。以中国发展最为成功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之一的可的便利店为例,在其原控股方上海光明乳业2005年公布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到供应商进场费净收入为91672381元,比2004年增长了30.6%,而当年可的利润额仅为1298万元,可见缺少渠道费用的收取可的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亏损。有关市场分析机构的研究也支持了便利店盈利对渠道费用依赖的推断。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供应商满意度测评办公室历年的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便利店收取的渠道费用指数得分普遍较高,其水平几乎与超市和大卖场持平。

3讨论

上文中国便利店运作绩效的结果与特许经营倡导的“系统复制+体系统一管理”的基本模式运作理念相背离,反映出当前中国便利店行业应用特许经营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各体系普遍注重体系规模的整体扩张而体系运营管理的质量相对较弱;特许人和受许人盈利模式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导致特许经营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客观地附加上了许多非模式内涵所强调的功能。

非特许经营模式运作内涵要求的功能主要是指特许人借由特许经营快速扩展体系规模,提高零售资源稀缺性,进而扩展其收益空间的现象。这些功能本非基于知识产权运作而衍生出的,而是特许人在当前便利店生存环境不成熟、业态竞争激烈等因素的挤压下采取的一种自发性企业反应行为。

3.1 拓展非价值链条收益以进场费为代表的渠道费用是当前诸多零售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收益来源。这些非价值链条收益也许并非是零售企业应用特许经营模式的主观动机,但特许经营模式却为零售企业放大渠道费用总额创造了条件。当特许人在价值链条上取得的收益(商品进销差价)不足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时,就会主动寻求非价值链条收益(渠道费用)的获取。进销差价获取的总额越小,对渠道费用就越依赖。向供应商收取渠道费用,无外乎是将自己原本瞄准市场消费者的赢利点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部分转移,也是向供应商输出经营风险的一种表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零售企业具备一定的渠道控制能力,特许经营模式在其中起到促进便利店零售资源稀缺性提升和间接放大渠道费用总额的作用。例如02年-07年期间可的体系规模由706扩展至1245家,同期渠道费用也由0.41亿元扩展至1亿元以上(截止至07年可的与好德合并之前)。

3.2 解决资本筹募问题资本筹募是用来解释特许经营模式产生原因的早期理论,但有学者对这个理论持不同意见,认为除非资本市场存在不足且这种融资方式会增加成本,否则使用受许人资本来解决资本稀缺问题将无效率且不合理(Norton,1995;Rubin,1990)[3]。便利店是典型的以中小单店为网络基础的连锁经营业态,绝大部分企业并无自身物业,客观上导致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或向银行借贷存在一定困难,从这一点上讲,资本筹募确实符合客观实际。不过应当看到,利用供应商账期内资金也是便利店行业存在的重要融资手段。

中国零售企业现阶段的主要资本来源主要包含营运负债、带息借贷款、股权融资和利润盈余这四大部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中国零售企业的资金来源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负债,而且多为短期负债,主要包括应付各类供应商货款、消费卡预收款等营运负债[4]。中国便利店行业2004年资产负债率就达到了80.4%,而资产报酬率仅为-6.9%[5]。高负债率虽然意味着企业经营安全性下降,但在企业自身盈利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又别无其他融资渠道之时,这种借供应商应付货款而无需承担任何资金成本的做法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此看来,特许经营产生原因的多因素理论中有关取得资金的观点也同样在中国便利店行业中普遍存在。随着体系规模的扩大,特许人从受许人收取的加盟金和保证金,以及在账期内无偿占用供应商的货款都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

3.3 受许人盈利模式设计缺陷是直营店、加盟店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学者通过对广州便利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商标品牌动机、降低资讯成本与交易成本为受许人加盟的主要动机(吴佩勋,庄婧2007)[6]。这一点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现“受许人普遍将品牌知名度视为选择加盟的首要条件”相符合[7]。

选择品牌知名度而不是赢利能力或投资回报率,一方面确实表明现阶段受许人作为投资者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应当理解为这是受许人普遍缺乏严谨有效的市场研习手段而自发采取的风险规避措施的结果。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使受许人在开店后就立即陷入受许人盈利模式设计上的缺陷,并寄希望于总部强大的品牌宣传和单店支持能力来解决经营困境,但“单店盈利模式”和“品牌宣传”就一直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现的受许人历年对总部工作最为不满的项目。由此可见,便利店直营店和加盟店巨大经营绩效差异和加盟商经营效率一再下滑的现象直接源自于加盟店盈利模式设计上的缺陷和总部后期管理支持上的不足,特许人尚未真正完成知识产品提炼并具备长期的全方位支持管理能力就开始了体系扩张。

4结论

便利店由于商圈范围狭小,控制市场和渠道的能力有限,致使其在业态竞争中受到诸多限制,客观上要求它走上规模化的连锁经营道路。特许经营作为不同组织间以知识产权契约为纽带的战略联盟方式,在适应便利店企业低成本高速度扩张需求的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从而在便利店行业中被普遍应用。在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的进程中,特许经营确实起到了帮助特许人实现广泛的品牌传播和市场占领的作用,但由于特许人在知识产品提炼上尚未给受许人创造出导致其持续赢利的赢利点,加之受许人不成熟和特许人体系管控能力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加盟店普遍经营绩效水平远远低于直营店。此外,由于特许人具有多重收益来源,导致特许人资源向非价值链条收益获取上倾斜,加盟商支持功能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当前中国便利店加盟商运作效率持续下滑但体系仍然高速扩张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曾对零售集团的普遍商业模式进行过研究,发现零售集团的商业模式普遍是按照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的,零售集团的生存是建立在连锁零售的基础上,但是其赢利点却不是在连锁零售,而在地产及其他行业[8]。这说明特许经营在实践中并非是企业应用的单一模式,而是从属于企业整体商业模式中的一环。具体到便利店行业,特许人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快速扩张体系,以大规模的销售量提升其零售资源稀缺性,进而形成一定的渠道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特许人非价值链条收益得以放大,并在特许人资源重复向拓展业务倾斜的状况下,带动体系走上规模―收益放大―体系进一步扩张的滚动循环之路(如图1所示)。

特许经营的这些非模式内涵所衍生出来的功能虽然在客观上使便利店企业能在现阶段市场条件尚不成熟、业态竞争格局又非常激烈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但仍然是与知识产权运作相去甚远的。受许人持续的经营业绩恶化,国家监管对零供关系的介入,以及受许人对便利店总部不断增长的要求重视体系运作质量的压力,说明在脱离零售业基本价值链运作基础上增加的特许经营模式应用功能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便利店特许人还是应该寻求长远的持续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努力向具有市场独占性的知识产品提炼上倾斜,创造出能维系受许人长期获利的盈利模式,以求特许经营模式应用符合其内在要求,为推动便利店行业稳健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龚洪亮.连锁零售业盈利模式的逻辑探讨―以家电连锁和超市连锁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8,(7):132-133.

[2]叶松.上海便利店酝酿停收公用事业费[N].上海商报,2005-11月:9日.

[3]周如美.特许经营模式的制度分析架构:研究综述[J].2010,(12):167-168.

[4]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0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275.

[5]王文峰.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竞争态势比较分析.商业时代[J].2008,(3):13-15.

[6]吴佩勋,庄婧.零售连锁系统加盟商加盟动机之实证研究―以广州连锁便利店为例.软科学[J],2007(2):42-47.

[7]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0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131.

[8]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0-13.

上一篇:基于声誉机制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下一篇:集优生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