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粮食银行,重构粮食流通新体制

时间:2022-07-23 09:40:16

组建粮食银行,重构粮食流通新体制

入世在即,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国外优质粮及其先进快捷的分销体系的进入将对中国粮食市场形成冲击,对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形成挑战。因此,遵循WTO规则,组建粮食银行,重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制,营造WTO规则下的宏观调控环境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及其不足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粮食市场化改革,其基本原则是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均衡地实现粮食安全和提高效率的双重目标。但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方面的特殊重要性,中国粮食供求予盾始终是制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粮食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目标协调统一难度大,因此,改革进程反反复复,时而放开,时而收回。

1、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储备体制。政府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是连接生产、流通、消费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政府粮食储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政策目标和储备制度设计。(1)粮食安全目标。通过在丰收年景收购部分余粮后在歉收年景抛售来实现,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丰收年景的有效需求和歉收年景的有效供应,从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2)稳定收入目标。即把保护价收购形成的政府储备粮作为价格支持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一种手段;(3)稳定价格目标。通过政府储备粮的市场吞吐行为调控市场粮价,使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导致剧烈波动;(4)经济效益目标。即政府储备的低成本。使财政补贴降低到最少程度。但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原因:一是粮食储备运营机制和运作方式尚未走出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粮食储备的吞吐仍然由粮食行政部门层层分解计划指标而未通过粮食市场。二是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粮食财权、事权不清。多级调控体系,不利于分清责任,提高调控效率,也不利于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形成。

2、统购分销的粮食购销体制。由国有粮食企业垄断收购和批发,粮价也由政府宏观控制。从目前粮食流通与购销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出现了阶段性粮食总量供过于求及优质粮食品种相对不足的流通形势,继续执行现行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一是不利于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二是脱离国家财政能力的实际,对农民利益的实际保护效果已不明显。加之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受到仓容、资金的限制及追求企业自身利益难以做到常年、常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同时,垄断经营的存在,也妨碍了市场应有效率的实现,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损害了农民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应有的权益。

3、内外贸脱节的国家贸易体制。由于制定粮食外贸计划主要依据预期的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在执行上又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来根据实际市场状况进行调整,因而常常出现“逆向调节”问题,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此外,由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内外贸易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内外贸政策之间往往不协调,使我国无法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内的种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贸易制度也因贸易活动失去透明度而受到某些国家的指责。

WTO规则下重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基本思路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13亿人口、人均耕地0.078公顷、9亿农民、户均土地0.7公顷,决定中国粮食政策目标体系中必须包括粮食安全目标、稳定农民收入目标和稳定市场价格目标,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

加入WTO后,世界粮食市场在向中国开放的同时,中国粮食市场也将不可避免地向世界开放,这就要求国内粮食购销贸易原则必须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逐步降低关税、提高配额,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取消出口补贴,结束进口垄断状态等,这就要求必须重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重构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调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进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生产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中国粮食政策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减少财政补贴。

粮食银行的组建与运营

粮食银行的组建及配套机构:通过招标竞标形式把全国各地符合粮食仓储条件的粮食储备库和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库及社会仓储设施改造为粮食银行,并实行联网,由政府进行垂直管理,这样形成行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粮食银行。粮食银行专门负责保管、储存和调运粮食所有权人委托的粮食,粮农以粮食银行根据国家统一的粮食质量标准签发的储粮单作为储存粮食的所有权凭证。储粮单既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也可以在农业发展银行兑换现金。农业发展银行以市价收购,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管理。

以粮食银行为核心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系的优越性

1、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由于集中储粮,存储费用和存储中的浪费将大大减少,一方面使粮食所有人倾向于把粮食存储在粮食银行,使社会粮食保有量清晰化;另一方面可增加社会粮食的有效供给量。由于粮食银行实行全国联网并统一管理,对同类同质粮食的全国调运可统一协调,有效避免许多不合理运输,降低运输周转费用,节省调运时间,有力地保障粮食市场的平衡运行。由于粮食实物与所有权的分离,可保证严格按所有权人的指令处置粮食,为政府强化宏观调控力度提供条件。由于粮食银行的建立,粮农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储存费用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售余粮,也可以减轻政府收购资金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收购成本。由于粮食银行不拥有粮食的所有权,所以不承担粮食储存时间超期陈化变质的风险,可大大减轻政府对目前粮食收储企业粮食推陈储新的补贴。

2、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1)可以给农民更大的选择余地。粮农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储存费用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售余粮,以获得满意的收入。(2)从长远来看,粮食定购制度的取消,把农业生产经营自真正交给农民,农民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3)由于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费用的降低,增强了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4)由于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政府财政补贴就可以从现在的流通领域逐渐转向生产流域和为生产服务的领域,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种粮收益,使政府财政补贴及其效益能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

3、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在国有粮食企业究竟以执行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为第一取向还是认自身经营效益为第一取向?政府期望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实际结果是两者时有矛盾。通过组建粮食银行,剥离了政府职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再没有寻租的空间,也没有财政补贴可以依赖,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实体,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其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努力拓展其生存空间,而不再被束缚在仅仅是买进原粮和卖出原粮的原始经营范围内,坐失增效增值的机会。

4、改善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引导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区域化和专业化。我国目前的农业分户经营方式已经逐步显露出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必须逐步提升和改革,向产业化方向引导。由于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来组织农户实现粮食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技术化和深加工一体化;同时保护价政策的废除为土地流传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5、促进我国的粮食市场化建设。由于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价格市场化,允许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经批准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价格随行就市,使粮食市场具有多元主体的稳定性;竞争机制方面,价格这一首要的竞争手段被采用,各经营主体之间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由于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构建起了公开的竞争平台,为各市场主体的规范交易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实现粮食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运行与管理。

上一篇:文化经济透视 下一篇:富豪缘何多姓“民”?